写到最后时,赵太公的笔顿了顿。
张猎户在旁嘟囔:“写这些干啥?直接说我们要火炕不就得了?整这些文绉绉的,听得我直打瞌睡!”
他粗糙的大手不停地摩挲着猎弓,显然对这些文绉绉的话很不耐烦。
赵太公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精光:“你懂什么!”
他手中的毛笔在砚台上重重一敲,“没听官爷说吗?公子公主最重孝道,就爱看百姓记得陛下的恩德。这是他们的一片孝心,肯定想要让天下人都感激陛下。”
说着,他又在末尾郑重添上一句:“愿大秦江山永固,陛下万岁,大秦万岁!”
最后一笔落下时,他的手竟有些发抖。
围观的村民们发出善意的哄笑。
柱子媳妇打趣道:“太公,您这字写得比县太爷的告示还好看,赶明儿咱们村要是出个读书人,一准是您教出来的!”
李婶子用袖子擦了擦眼角,小声嘀咕:“要是真能得着火炕,别说一百句好话,就是让我天天给陛下烧香磕头都乐意啊……”
申请递上去的第五天,青山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
“来啦!有人来啦!”
在村口玩泥巴的娃子连滚带爬地冲进村,嗓子都快喊劈了,“官道上来了三辆大车!还有带刀的官差老爷护送哩!”
全村人呼啦啦全涌到了村口,一个个伸长了脖子往外瞧。
只见尘土飞扬中,六名腰佩长剑的官差护着三辆牛车慢悠悠行来。打头的车上插着一面黑底红字的大旗,迎风哗啦啦响,上头“宣教司”三个大字格外显眼。
老村长张有福激动得双腿一软,正要行大礼,却被为首的官差一把扶住。
那官差约莫三十出头,面容和善,笑道:“村子不必多礼,贵村历年赋税缴纳及时,又是边远村落,府衙特批优先给你们安装火炕。”
这话就像一滴水落进了滚烫的油锅,整个村子顿时沸腾起来。
妇女们小跑着回家烧水煮茶,杯碗碰撞声此起彼伏,仿佛在奏响一曲欢快的乐章。
汉子们争先恐后地撸起袖子帮着卸车,古铜色的臂膀上青筋暴起,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孩子们更是兴奋地围着工匠们打转,这个好奇地摸摸马车,那个小心翼翼地碰碰工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火炕选址在村东头那间空置的土坯房,这屋子原先是村塾,后来老先生病故,就一直空着,比普通民宅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