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院静室的檀香比往日更显沉静,铜炉中升起的青烟笔直向上,直至屋顶才缓缓散开,如同罗恩此刻清晰的思路。窗外的银杏叶已染成金黄,偶尔有一两片随风落在窗台上,却未打破室内的专注——罗恩与左若童相对而坐,桌上摊着逆生三重的核心帛书与几张手绘的能量图谱,图谱上用红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调整节点,正是罗恩几日来解析重构的成果。
“理论终究是纸上谈兵,若不能经实践验证,再精妙的构想也只是空中楼阁。”罗恩指尖落在图谱上“涤尘境”的行气路线处,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逆生三重的调整涉及门派传承根本,不宜贸然在全门推行,不如先选一人进行小范围试验,观察效果后再逐步完善。”
左若童连连点头,眼中满是赞同:“先生考虑周全。只是人选需慎重——既要能精准感知功法调整的细微变化,又要心性沉稳,能如实反馈修行感受,万不可选急功近利之辈。”他下意识地想到了陆瑾,自家弟子天资卓绝,对炁的感知远超同辈,可转念一想又摇了摇头,“陆瑾虽天赋出众,但性子中带着几分锐气,或许会因急于求成而忽略细微隐患,反而不利于观察真实效果。”
罗恩闻言,嘴角微不可察地勾起一抹弧度——他早已在心中有了人选。这些时日在演武场与藏书阁间往返,他留意到一名叫张永信的年轻弟子:入门三年,资质不算顶尖,修为在同辈中仅属中等,却胜在异常刻苦。每日清晨,他总是第一个到演武场,别人追求掌法的凌厉,他却反复打磨吐纳的节奏;夜晚其他弟子歇息时,他还会在竹林中静坐练气,哪怕是最基础的“引炁入体”,也会一丝不苟地重复数十遍。更难得的是,上月有弟子因练岔气而焦躁时,是他主动上前,耐心分享自己“慢练出细活”的心得,可见心性沉稳坚韧。
“我倒有个人选,”罗恩开口道,“弟子张永信,不知门主是否有印象?”
“张永信?”左若童略一沉吟,随即恍然,“是那个总在演武场角落练基础吐纳的孩子?我记得他,虽资质平平,却比旁人多了几分踏实,去年还因悉心照料后山受伤的斑鸠,被长老们夸过心性纯良。”
“正是他。”罗恩点头,指尖在图谱上轻轻一点,“他根基扎实却无天赋带来的‘惯性思维’,能更客观地感受功法调整的差异;且心性沉稳,不会因一时效果或隐患而慌乱,正是实践新理论的理想人选。”
左若童当即起身:“既如此,我亲自去唤他来,也好让他知晓此事的重要性。”
半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