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笔在林晚手中折断,发出清脆的响声。教室里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看向她,有人窃笑,有人露出关切的表情。
"抱歉。"林晚勉强笑了笑,将断掉的粉笔扔进垃圾桶,"我们刚才讲到哪了?"
"犯罪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前排一个戴眼镜的女生提醒道。
创伤。这个词像刀子一样刺入林晚的胸口。三周过去了,"海神号"事件被官方报道为"恐怖袭击未遂",所有相关人员的名字都被隐去。表面上,生活回到了正轨——备课、讲课、批改作业。但夜晚是另一回事。
"没错。"林晚清了清嗓子,强迫自己回到当下,"经历过极端暴力事件的人,常常会经历侵入性记忆、过度警觉和情绪麻木..."
她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却仿佛在描述自己。这些天,每当闭眼,那些画面就会浮现:父亲苍白的面容,游轮上飞溅的鲜血,母亲举枪时决绝的眼神...
下课铃响起,林晚如释重负地宣布下课。几个学生围上来提问,其中一个大一新生崇拜地看着她:"教授,听说您协助警方破获过重大案件,是真的吗?"
林晚的手指无意识地捏紧了讲台边缘:"只是提供过一些专业咨询。"她快速收拾教案,"下周见,同学们。"
办公室的门锁是新的,换了指纹和密码双重认证。林晚进去后立刻锁门,拉上窗帘,然后从包里取出一个防干扰信号检测器——林晓给的小玩意。确认房间安全后,她才允许自己瘫坐在椅子上,长舒一口气。
桌上堆着待批改的论文和系里下发的教学评估表。最上面是一封来自校长的信,称赞她在"特殊休假"后迅速回归岗位的"专业精神"。没人知道这三个月的真相,甚至连她自己有时也怀疑那是否只是一场过于真实的噩梦。
抽屉深处藏着一个加密手机,母亲给的。林晚每天检查三次,但三周来只收到两条简短的信息:「安全」「继续静默」。没有林晓的消息,江离更是音讯全无。
电脑屏幕亮起,邮箱里满是学生的作业和同事的会议邀请。林晚机械地回复着,直到一封标题为「记忆研究后续」的邮件吸引了她的注意。
发件人是理查德·吴博士,剑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林晚读研时曾与他合作过一项关于记忆植入的实验,后来因为资金中断而搁置。
「亲爱的林博士:
希望这封信能找到你。最近在整理旧资料时,发现你当年提出的"记忆编码可逆性"理论有了新的应用可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