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慈善拍卖会:一掷千金的背后(第1页)

外滩十二号,上海总会的穹顶宴会厅内,水晶吊灯将大理石地面映照得光可鉴人。空气里弥漫着雪茄的醇厚、香水的馥郁以及一种精心调制的虚伪亲和。这场由工部局董事夫人发起、旨在救助租界战争难童的慈善拍卖会,已然成为孤岛精英阶层展示财富、地位与“慈悲”的最佳舞台。绅士们身着燕尾服,低声交谈着汇率与航运;淑女们佩戴着家传珠宝,比较着巴黎最新时装画报。然而在这片衣香鬓影之下,流动的并非只有善款,更有隐秘的议程与不可告人的交易。每一张彬彬有礼的面具之后,都可能藏着另一副算计的眉眼。

对于《字林西报》的社会版记者而言,这是一则关于名流慈善的佳话,明日刊出的照片将捕捉贵宾们举牌竞价时的慷慨瞬间。对于难民收容所的实际负责人,这是维持运作的宝贵资金来源,尽管他们深知其中大半将消耗在繁复的行政流程与某些人的中饱私囊中。而在肖衍眼中,这是一片情报交易的绝佳迷雾,喧嚣的竞价声与频繁的人际走动,为秘密接触提供了完美掩护。对苏黛而言,这里则是检验猜疑、布设陷阱的狩猎场,她期待有人会在巨大的金额与紧张的氛围中失去方寸。

肖衍步入会场时,引发了一阵轻微的骚动。他今日的装扮无可挑剔:深灰色英国精纺羊毛西装,领口露出的一抹雪白丝巾,为他增添了几分倜?不羁的气质。他唇角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与相识者颔首致意,目光却如同最精密的仪器,快速扫描着全场。他注意到拍卖台侧方陈列的拍品中,有一件清中期仿哥釉弦纹瓶——那是“老掌柜”指示中提及的“信号”物品,意味着今晚将有重要情报需要传递。他的任务,是竞得另一件指定拍品——一本看似普通的1897年上海工部局年报,情报将微缩后夹藏于其重新装订的封皮夹层内。

他的出现,也立刻落入了苏黛的视野。她今日身穿绛紫色旗袍,肩披一条银狐坎肩,正与日本领事夫人浅笑低语,俨然一副融入甚佳的女主人姿态。然而,她眼角的余光和高度集中的听觉,从未离开肖衍周身三丈之内。她手中小巧的镶钻晚装手袋里,除了一支口红,更有一份刚刚收到的密电:确认“日晖计划”核心文件副本有被非授权接触的痕迹,时间点与“夜莺”可能活动期吻合。 suspicion(怀疑)已变成高度 alert(警戒)。她几乎确信,肖衍今夜绝非为慈善而来。

拍卖师敲下木槌,拍卖正式开始。前几件珠宝画作竞价波澜不惊,气氛逐渐升温。当那本年报被呈上时,肖衍举牌应价,语气轻松,仿佛只是对上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