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的钟声敲过九下,晨雾尚未完全散去,南京路上的电车已叮当作响,开始了新一天的奔忙。申报馆那幢灰色大楼内,早已充斥着印刷机低沉的轰鸣、油墨的浓烈气味以及编辑们催促稿件的急促呼喊。在这片喧嚣之中,新来的实习生林曼芝显得格格不入。她抱着一摞几乎遮住视线的校样纸片,小心翼翼地穿梭于凌乱的办公桌之间,那双清澈的眼眸里既有对这份工作的珍视,也有一丝难以掩藏的局促。
对申报馆的老编辑们而言,林曼芝只是又一个怀揣新闻理想、却难免笨手笨脚的年轻学生,是这庞大信息机器里一枚微不足道、可随时替换的齿轮。对潜伏于此、以排字工身份为掩护的军统情报员“墨鱼”来说,她是需要观察和评估的对象——是潜在的威胁,还是可能无意中提供掩护的背景板?对日本宪兵队和特高课,申报馆是一个必须严加监控、时刻提防其“不当言论”的喉舌,每一个新面孔都值得记录在案。而对肖衍,他即将冒险接触的“墨鱼”,这个嘈杂混乱的环境,既是绝佳的掩护,也布满了无形的陷阱。
按照“账房”的指令,肖衍需在今日上午,将一份加密后的微型胶卷(内含近期搜集的金融数据摘要,需通过申报馆的渠道送出上海)置于二楼男洗手间特定水箱的暗格里。这是一条启用不久、相对安全的交通线。“墨鱼”会按时取走。行动本身只需不到十秒,关键在于自然的进出和绝对的不引人注目。
肖衍装扮成一名寻常的广告客户,穿着合身但不算扎眼的西装,手提公文包,从容地走入申报馆大厅。他走向接待处,正准备按照预想流程要求会见广告部的人,眼角余光却瞥见了一个意外的身影——林曼芝正被一名脾气暴躁的老编辑训斥,因为她不小心打翻了一瓶红墨水,染脏了即将送审的重要版样。这场小小的混乱,恰好发生在通往二楼洗手间的必经走廊附近,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林曼芝,年约二十,短发齐耳,身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旗袍,外表朴素而充满学生气。她来自江南一个小镇,凭借优异的国文成绩和一位远房亲戚的引荐,才得到这份无数人羡慕的实习机会。她性格中有一种执拗的天真,深信新闻能揭示真相、唤醒民众。此刻,她脸颊绯红,手忙脚乱地试图擦拭桌上的墨渍,连声道歉,眼神里充满了懊恼和害怕失去工作的恐惧。她的动机纯粹而简单:学好本事,做一个真正的记者。
老编辑的咆哮声中,肖衍敏锐地注意到,那泼洒出的红墨水流淌的形态,无意间覆盖了校样上几处原本无关紧要的铅字,竟短暂地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