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局大楼音乐厅内,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的旋律如同精密运行的钟表机械,在穹顶之下严谨而恢弘地流淌。水晶吊灯将暖金色的光辉洒向台下,照亮了精心打扮的中外名流们看似沉浸的面容。阿尔贝·杜邦总领事坐在包厢内,手指随着音乐的节拍,无声地轻叩着覆盖猩红色天鹅绒的扶手。然而,他的心智并未沉醉于巴洛克的复调之美,而是如同一个高度灵敏的雷达,扫描着这个高雅场合里每一丝可能隐藏着政治暗流的异常频率。
这是一年一度的工部局慈善音乐会,上海租界社交日历上不可或缺的盛事。舞台上,工部局乐团的欧洲乐师们西装笔挺,全神贯注。台下,法国总领事、英国大使馆参赞、日本总领事馆高级官员、中国银行家、俄国流亡公爵夫人……不同国籍、不同立场的人们,暂时被音乐的共通语言约束在统一的礼仪框架内。空气中混合着香水、雪茄尾调和高级呢绒的气味,构成一种虚伪的、一触即破的和平幻象。杜邦深知,在这片文明的薄冰之下,是上海滩冰冷刺骨的政治暗流。
自十九世纪上海开埠,西洋音乐便随着侨民传入。工部局乐团(The Shanghai Municipal Orchestra)更是远东最负盛名的交响乐团之一,是其“文化飞地”自豪感的象征。音乐会、歌剧演出一直是租界精英最重要的社交和展示场所。也正因如此,这里人群高度集中,交谈看似随意,实则可利用音乐的掩护进行低风险的短暂接触。节奏、音量、旋律的起伏,为观察、传递信号甚至交接物品提供了独特的背景噪音和视觉屏障。这是一个公开的密室,一个戴着白手套进行交锋的竞技场。
杜邦的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观众席。他看到了日本副总领事山本弥太郎,后者正襟危坐,嘴角噙着一丝对欧洲古典艺术表示欣赏的、程式化的微笑,但指尖却在节目单边缘有规律地轻敲,仿佛在无声地计算着什么。不远处,黛小姐(Delisle Chen)身着一袭墨绿色天鹅绒长裙,像一株优雅而安静的热带植物,偶尔与邻座低语,眼神却明亮而警觉,仿佛能捕捉到空气中每一粒信息的尘埃。他还看到了几位疑似与维希政府关系密切的法国商贾,以及几位面色凝重、疑似自由法国支持者的军官遗孀。每一个人都是一本需要仔细阅读的、充满密码的书。
起初,杜邦试图让自己短暂沉浸于音乐,获取片刻喘息。巴赫音乐的数学般严谨的结构和美,曾是他混乱时局中少有的精神慰藉。然而,当第二乐章那宁静深沉的广板响起时,他的职业本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