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老掌柜的警告(第1页)

南京东路慈安里弄堂口,“德顺昌“南货店的门板只卸下一半,像一位欲言又止的老者,在清晨的薄雾中半开着门。店内弥漫着干海货的咸腥、香菇的陈香和中药材的微苦,这是上海老城厢最寻常也最令人心安的气息。然而,此刻店堂深处,年过七旬的老掌柜赵德顺指尖捻动着一串光滑的枣木算盘珠,发出的却不是往日的脆响,而是某种压抑而迟疑的、近乎叹息的窸窣声。

他的目光越过老花镜片,看似在核对账本,实则严密地监控着店外狭窄弄堂的动静。每一缕雾气,每一个路人的脚步声,都让他那双阅尽世情的、布满皱纹的眼角微微绷紧。这位平日里总是笑呵呵迎接四方客、以公道诚信着称的老生意人,此刻周身却笼罩着一层罕见的、沉甸甸的警惕。他的柜台下,那双稳健了一辈子、称量无数参茸药材的手,正几不可察地微微颤抖。

像“德顺昌”这样的老字号,远不止是买卖场所。它是街坊邻里的信息交换站、是流言蜚语的过滤器、是信任网络的古老节点。掌柜的往往深孚众望,人脉错综复杂,从拉黄包车的到衙门里当差的,都可能与之有旧。他们懂得如何在乱世中察言观色,如何用生意人的语言传递不能明说的讯息,如何在这座城市的肌理中,维系着一种脆弱而实用的民间智慧与生存秩序。日军占领上海后,这类场所的潜在信息价值更为凸显,也更为危险。

赵德顺掌柜身材清瘦,穿一件浆洗得发白的藏蓝布长衫,头顶瓜皮小帽,一副最传统的老派商人模样。他的面容慈和,但那双眼睛却异常清亮,仿佛能洞悉人心,看透买卖背后的斤两和言语深处的真意。他说话慢条斯理,带着浓重的宁波口音,但每个字都掂量过分量。他一生信奉“和气生财”、“明哲保身”,但这“保身”之上,另有一条绝不可逾越的、关乎乡谊、良心和民族大义的底线。

一小时前,他那个在法租界巡捕房当差的远房侄孙,借着清早送新茶的名义,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只留下几句看似闲谈的家常。但赵德顺听懂了那家常话里每一个字的弦外之音。消息之骇人,让他当时几乎失手打翻了刚沏好的龙井。此刻,强压下的震惊已化为冰冷的、浸透四肢百骸的忧惧。他知道,他必须做点什么。但他更知道,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不仅害己,更会牵连无数人。

当一位相熟的老主顾——一位在中学教书的先生——踱进店里,照例要买二两枸杞明目时,赵老掌柜一边慢悠悠地称量,一边仿佛自言自语般低声道:

“王先生,最近天时不好,瘴气太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