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新的目标:“日晖”初现(第1页)

圣诞夜的鲜血尚未彻底擦净,法国总领事馆内仍弥漫着一股混合了消毒水、昂贵蜡油与无形恐惧的沉重气息。阿尔贝·杜邦几乎一夜未眠,眼中布满血丝,但意志却像被淬火的钢铁,在极度疲惫中反而变得异常冷硬和清晰。皮埃尔·劳伦特的死,是一记扇在法兰西颜面上的响亮耳光,更是一个将他个人推向风暴中心的、不容回避的残酷信号。

书房里,杜邦、勒克莱尔以及一位杜邦秘密信任的电讯室负责人,正围着一台沉重的密码机。窗外天色灰蒙,雨水暂歇,但云层低压,预示着更多的坏天气。初步的现场勘察除了那块神秘的丝绸碎片,几乎一无所获——凶手极其专业,没有留下指纹、脚印或其他明显痕迹。调查似乎陷入了僵局。然而,在情报世界里,死寂往往预示着暗流正在加速涌动。

皮埃尔之死,像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波澜暗涌的池塘,激起了层层叠叠的复杂反应。日本方面表面上表示“关切”并“期待”法方调查结果,实则通过外交渠道施加了近乎最后通牒式的压力,要求尽快破案并“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危及“日法友好”及租界治安。76号的活动似乎更加猖獗,仿佛在试探法租界当局在遭受重击后的反应能力和决心。英美方面则保持了一种谨慎的沉默和观望,其领事馆加强了戒备。租界内的普通侨民和中立人士则人心惶惶,流言四起,各种关于皮埃尔死因的离奇猜测(情杀、灭口、内部倾轧)开始秘密流传。

电讯室负责人莫里斯(Maurice),一位年近五十、头发稀疏、沉默寡言的技术官员,此刻正用他那双因长期接触精密仪器而异常稳定的手,操作着密码机。他性格内向,不擅交际,是整个领事馆最容易被忽视的高级职员之一,却也是杜邦此刻最能倚仗的、掌握着信息生命线关键阀门的人。他的忠诚,源于对职业的敬畏和对共和理念(尽管如今已面目全非)的深层认同,而非对某个具体上司或政权的效忠。

勒克莱尔汇报现场调查毫无实质性进展时,房间内的气氛压抑得几乎令人窒息。挫败感和无形的压力沉重地压在每个人的肩头。杜邦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节奏紊乱,透露着内心的焦灼。然而,当莫里斯几乎是不抱希望地开始例行检查皮埃尔生前最后几日经手或接收的、尚未归档的电文底稿和日志时,他惯常毫无表情的脸上,忽然掠过一丝极细微的波动。

“总领事阁下,”莫里斯的声音干涩而平稳,一如往常,但熟悉他的人能听出一丝不同,“这里有一份劳伦特先生三天前接收并解码的、来自河内的普通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