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灰色的天幕低垂,仿佛一块浸透了冷水的厚重绒布,紧紧包裹着一九三七年一月初始的上海。法租界的街道上,连日阴雨虽暂歇,但湿寒之气已钻透大理石廊柱与花岗岩墙基,渗入建筑的骨髓。前日拉罗谢尔公馆酒会那虚假的暖意与浮华的光晕,如同隔夜凝结在杯壁上的香槟残迹,只留下更醒目的冰冷与黏腻。黛·拉图尔坐在驶往外滩方向的轿车里,车窗外的街景飞速倒退,行人神色匆匆,面色大多如这天气一般晦暗。新年伊始,并无万象更新的气象,反而似一张越收越紧的网。
她的目的地是位于四川路桥附近、面向苏州河的一栋不起眼的五层灰色建筑——“恒雅斋”。表面看,这是一家专营高级中式古董、文玩与定制礼品的商行,以其不显山露水的门面和令人咋舌的价位,成为沪上顶级权贵圈层心照不宣的隐秘购物场所。黛此行的借口,是为领事馆挑选一份具有东方特色的赠礼,但真实目的,是追踪林宝卿那条若隐若现的线索。酒会上那方绣着奇特兰花与“巽”卦符号的苏绣手帕,如同一个优雅的钩子,牢牢钩住了她的注意力。恒雅斋,据她初步打探,正是林宝卿及其所属的那个高官圈子时常光顾、甚至可能拥有特定渠道的地方。
恒雅斋内部的光线经过精心设计,柔和而集中,只照亮一件件陈列的珍玩,仿佛每一件器物都自带光环。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陈年木料的气息,静谧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穿着青灰色长衫的店员,举止无声,眼神锐利如鹰,只在客人对某件物品流露出真正兴趣时,才会幽灵般适时出现,用极低的声音进行讲解。这里没有明码标价,一切价值都在含蓄的交谈与默契的眼神交换中确认。这种氛围,与拉罗谢尔公馆那种西式的、喧嚣的社交场截然不同,更内敛,也更森严,充满了东方式的权力距离感与隐秘的规则。
接待黛的是一位自称顾静川的掌柜,约莫五十岁上下,面容清癯,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身着藏青色团花缎面长袍,手指修长干净,说话不疾不徐,语调平和得像在吟诵古诗。然而,黛在他那看似温润的眼眸深处,捕捉到了一种经过千锤百炼的审视与计算。他对黛的“领事馆采购”身份似乎并不意外,但也未表现出过多的热情,只是礼貌地引导她观看一些“适合外交场合”的瓷器、玉器和书画。
“这幅郑板桥的竹石图,气韵生动,寓意高洁,置于领事书房,想必相得益彰。”顾静川指着一幅立轴,语气平淡如介绍天气。
黛仔细观看,画作确是真迹,但她心思不在此处。她轻轻抚过旁边一只清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