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鸽”那份浸透着绝望的财务账本,像一块冰冷的巨石压在黛·拉图尔的心头。在空袭警报虚惊一场后的几天里,领事馆表面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但黛却能察觉到那层秩序之下愈发绷紧的弦。日军在虹口的军事存在已近乎公开的武装游行,街头巷尾的流言如同瘟疫般扩散,恐慌在湿冷的空气中无声发酵。在这种山雨欲来的压抑中,“白鸽”的危机不能再拖延。然而,直接的经济援助无异于自投罗网,她必须找到一条更隐蔽、更根本的途径,来理解并可能化解这场危机。
账本中反复出现的缩写代号,尤其是那笔标注“URGENT”且关联“SECURITY?”的、向“M.B.”的现金预支,引起了黛的特别注意。“SECURITY?”这个问号,充满了不确定性,可能指抵押品,也可能指人身安全。无论是哪种,都指向了某种潜在的、需要武力或威慑力介入的威胁。这条线索,将她探究的目光,再次引向了上海滩那片深不见底的阴影领域——黑市,特别是军火黑市。
此时的上海黑市军火贸易,因欧洲局势紧张和东亚迫在眉睫的战争威胁而异常活跃。从欧战遗留的勒贝尔步枪到最新式的美国汤姆逊冲锋枪,从小巧的“掌心雷”到粗笨的重机枪,各种武器通过走私船、腐败的海关以及错综复杂的帮派网络,流入这个巨大的需求漩涡。购买者五花八门:有寻求自保的富商,有武装私党的闻人,有各派系的情报人员,甚至可能包括为即将爆发的冲突做准备的各方正规军外围人员。这是一个刀头舔血、信义廉耻荡然无存的领域,其参与者多是亡命之徒,但也往往掌握着这座城市最黑暗的秘密通道。
通过一条极其隐秘的、辗转了三次的中间人渠道,黛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夜晚,来到了位于闸北边缘、靠近苏州河一处废弃仓库区的小酒馆“破晓之光”。这里弥漫着劣质伏特加、酸菜和烟草的混合气味,顾客多是面色阴郁的斯拉夫人和东欧人。她要见的人,是绰号“沙皇”的伊万·彼得洛维奇,一个前沙皇军官,如今在上海滩小有名气的军火掮客。伊万年约五十,身材高大壮硕,头发灰白杂乱,但一双蓝眼睛却像西伯利亚的冻土,冷静而锐利。他穿着一件沾着油渍的旧军大衣,指关节粗大,说话带着浓重的俄语口音,但言辞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精明。
“听说你在找‘硬货’?量不大,但要快,要稳?”伊万开门见山,给黛倒了一杯浑浊的伏特加,自己则猛灌了一口。
黛没有碰那杯酒,直视着他的眼睛:“我需要信息,多于需要货物本身。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