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利益链条:药品、钨砂与情报(第1页)

《牡丹亭》这三个字,如同投入黛脑海的一枚深水炸弹,激起的并非汹涌浪涛,而是无声扩散的、冰冷刺骨的涡旋。它彻底颠覆了她对徐文祖处境的认知——那不再仅仅是一个亟待救援的同志,更是一个身处精密陷阱中央、却仍在用尽智慧向外传递警告与线索的哨兵。那本传奇戏曲,绝非偶然出现在囚室,它是徐文祖在敌人严密监控下,唯一能触碰到的、可用于编码的媒介。

黛避开所有常规联络点,像一抹游魂在清晨的上海街头穿梭,最终潜入法租界边缘一栋巴洛克风格公寓楼的地下室。这里是组织仅存的、未受此次风波波及的绝对安全屋之一,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陈旧书籍混合的滞重气息。她必须争分夺秒,在敌人尚未因昨夜虹口的骚动而全面收紧罗网之前,解开《牡丹亭》的密语。

她将自己反锁在室内,拉紧厚重的天鹅绒窗帘,只在书桌台灯下圈出一片昏黄的光域。脑海中,徐文祖伏案的身影与《牡丹亭》的蓝色封面反复交叠。他为何选择此书?汤显祖笔下的生死之恋、梦幻之境,与冷酷的现实情报世界有何关联?

她摒弃了从剧情主旨入手的常规思路,转而聚焦于徐文祖作为档案管理员的职业本能——他对数字、序列、编码有着近乎偏执的敏感。那么,密码的钥匙,极可能隐藏在《牡丹亭》的结构与文本序列之中。是出目的顺序?还是特定唱词的字符位置?

她凭借记忆,开始在白纸上默写《牡丹亭》的五十五出出名。当写到第七出《闺塾》、第十出《惊梦》、第十四出《写真》、第二十出《闹殇》、第二十五出《忆女》、第三十五出《回生》……一个隐约的序列开始浮现。这些关乎“教育”、“觉醒”、“留影”、“死亡(或剧变)”、“追忆”、“重生”的节点,似乎隐喻着情报工作的某个流程?不,这依然过于文学化,不够精确。

她转而尝试更直接的物理定位。假设徐文祖手头是某个特定版本,密码可能藏在特定页码、特定行数、特定字符。但若无版本信息,此法如同大海捞针。时间在笔尖与纸张的沙沙摩擦声中流逝,焦虑如同藤蔓般悄然收紧。

挫败感开始啃噬她的神经。太阳穴突突直跳,一夜奔波的疲惫与高度紧张后的虚脱一同袭来。她几乎要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过度解读了那本偶然出现的书籍?也许它只是敌人为了彰显“怀柔”而随意放置的消遣读物?这个念头带来一阵令人窒息的无力感。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这条线索时,目光无意间扫过刚刚默写出的出名序列中的一个细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