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无线电波里的最终指令(第1页)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香港沦陷后的第三天,整座岛屿仿佛一头搁浅的巨鲸,在冬日的寒风中缓慢窒息。日军建立了初步的统治秩序,哨卡、宵禁、随时可能发生的盘查,如同无形的锁链,紧紧缠绕着城市的咽喉。然而,在电波的幽暗维度里,另一场无声的战争仍在继续。

黛所在的“疾风组”,暂时藏身于赤柱半岛一处面朝南海的废弃灯塔看守人小屋。这里位置险要,背靠悬崖,面向茫茫大海,一条隐秘的小径通往下方乱石嶙峋的隐秘小海湾,是执行“海狐之途”的理想起点。小屋内部潮湿阴冷,海风的咸腥气息与老旧木料腐朽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唯一的现代装置,是一台依靠汽车蓄电池和手摇发电机供电的短波无线电收报机,此刻正发出轻微的预热嗡鸣。黛坐在机器前,头上戴着耳机,手指轻轻搭在调谐旋钮上,神情专注如同即将聆听神谕的祭司。按照约定,今晚是“账房”发送最终指令,确认撤离具体时间和海上接应细节的关键时刻。

夜空清澈,没有月光,只有南十字星在遥远的天幕上冷漠地闪烁。这对于秘密通讯是理想的掩护,但也意味着敌我双方的监听站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黛知道,这短暂的通讯窗口,不仅关系到“疾风组”的命运,也可能暴露他们最后的位置。

晚上十点整,耳机里传来了预定的呼叫信号,微弱但清晰,如同黑暗中遥远的萤火。那是“账房”的声音,经过电波的转换,带着一丝金属的质感,却依旧保持着那份特有的冷静与克制:

“‘海狐’注意,这里是‘老园丁’。风向标指向东南,三短一长,重复,风向标指向东南,三短一长。”

这是确认海上接应信号的指令。黛迅速记录下来,心跳略微加速。这意味着,如果天气和海况允许,接应的船只将在预定海域,以三短一长的灯语信号与他们联络。

“第二项,”“账房”的声音继续传来,语速平稳,“‘夜枭’已苏醒,巢穴安全。留意‘潮汐表’的最后一页。”

“夜枭”是一个全新的代号,黛从未听过。“账房”在此刻启用新代号,意味着可能有新的联络人或者安全屋被激活,而“潮汐表最后一页”则是提醒她注意指令中可能隐藏的、需要深度解读的暗示。这是一种典型的“账房”式谨慎,即便在最终指令中,也留有后手和谜题。

· 黛的视角: 她全神贯注,捕捉着每一个音节,试图从中解析出除了字面意思之外的所有潜在信息。“账房”的语气是否比平时更急促?背景是否有异常的噪音?每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