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香港沦陷后的第七日,新年的开端没有带来任何希望,只有深入骨髓的寒意与弥漫在潮湿空气中的绝望。黛与“疾风组”在赤柱半岛南端一处废弃的渔民小屋中醒来,这里比之前的灯塔小屋更为简陋,海风的呼啸声如同永恒的哀歌。内部清洗的阴影如同无形枷锁,让他们对任何外部接触都充满了近乎本能的警惕。然而,生存的本能迫使他们必须获取食物和情报。
通过小陈冒险在附近荒村用一块瑞士手表换来的零星消息,他们得知赤柱监狱附近有一个黑市据点,能搞到食物和一些非正式的消息。更关键的是,传言那里有一个叫“老刘”的司机,有时能用他的卡车偷偷运人离开赤柱区域,前提是支付足够的黄金或外币。
老刘,五十岁上下,面容黝黑布满风霜,总是一顶旧鸭舌帽压得很低,开着一辆破旧但发动机声音异常平稳的福特卡车。他自称是替占领军运输部门干活的“苦力”,利用职务之便“捞点外快”。在几次谨慎的、通过中间人进行的接触中,老刘表现得很“职业”:不多问,不还价,只谈路线、时间和报酬。他抱怨日本人的严苛,偶尔提及家人在内地,言语间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和对金钱的渴望,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
· 黛的视角(极度审慎): 老刘的出现过于“及时”,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码。他的背景看似无懈可击,但越是完美,越值得怀疑。她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老刘对日军检查站换岗时间的熟悉程度是否超出了普通司机的范畴?他抱怨日本人的语气,是发自内心的厌恶,还是刻意模仿以博取信任?
· 阿海的视角(实用主义倾向): 他更关注老刘的“工具性”。卡车是实实在在的,能带他们离开这片绝地。他暗中检查过那辆福特卡车,确认其性能良好,并非摆设。至于老刘本人,阿海认为“拿钱办事”的逻辑在乱世中更为普遍,只要报酬足够,背叛的成本就会变高。
· 小陈的视角(渴望信任): 连续多日的逃亡和“杜鹃”警报带来的信任危机,让他内心极度渴望一个可以依赖的“自己人”。老刘朴实的外表和关于家人的话语,触动了他心中对“普通人”的想象,他倾向于相信老刘是乱世中挣扎求存的可怜人。
约定的交易时间是正午,在赤柱监狱后方一片废弃的采石场。黛坚持只由她和阿海前去,让小陈在远处隐蔽观察,作为最后的预警。
老刘的卡车准时出现,停在了预定地点。他跳下车,搓着手,脸上带着讨好的、略显紧张的笑容:“东西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