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一月十三日,黄昏的香港如同一幅被战火熏黑的残卷。夕阳的余晖勉强穿透连日阴霾,将薄扶林道一带残破的屋宇染上一种病态的暗金色。空气中混杂着硝烟未散的刺鼻气味、垃圾堆发酵的酸腐,以及一种无处不在的、属于恐惧的冰冷气息。在这片颓败的背景下,一场关乎文明火种存亡的无声传递,正以一种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方式进行。
黛,或者说那个名为“阿娣”的卑微渔家女形象,正蹲在一处断墙的阴影里,专注地挑拣着散落在地的、尚可食用的烂菜叶。她的动作迟缓而熟练,与周围为生存而挣扎的贫民毫无二致。然而,她的眼角余光,却如同最精密的雷达,锁定着不远处一面布满弹孔和污渍的墙壁。
那里,用孩童玩耍的红色碎砖头,画着几个看似随意的图案:一个不规则的圆圈,旁边是三道波浪线,还有一个像是简笔小船的符号。这些图案,在任何人看来,都只是乱世中无人关心的涂鸦。但在黛,以及她试图联系的那个隐秘网络中的人看来,这却是一封清晰的密信:“明日上午,码头区,‘鱼尾石”附近,有‘货’到。” 这条信息,是她精心编织的、献给杉田的诱饵。
几乎就在她“阅读”完信息的同时,一阵皮靴敲击碎石的清脆声响由远及近。两名日军士兵,在一名点头哈腰的汉奸翻译带领下,正进行着例行的巡逻盘查。黛的心脏瞬间缩紧,但她挑拣菜叶的手指甚至没有丝毫颤抖。她将头埋得更低,几乎要缩进膝盖里,口中发出模糊不清的、像是抱怨又像是乞怜的嘟囔,整个人散发出一种底层民众面对强权时特有的、混合着恐惧与麻木的气场。
士兵的目光扫过她破旧的衣衫和空空如也的菜篮,带着毫不掩饰的嫌恶,脚步未停便走了过去。那汉奸翻译甚至没多看她一眼。完美的隐匿,源于极致的卑微与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黛在心中默诵《孙子兵法》中的箴言:“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她成功地成为了“无形”之水,融入了这片绝望的土壤。
然而,她并不知道,几乎在同一时刻,她精心布置的、针对“同善堂”这条明线的监视点,已经捕捉到了异常的动静。
在位于上环狭窄街巷中的“同善堂”斜对面,一栋不起眼的三层阁楼里,杉田大佐正通过一架高倍望远镜,观察着慈善堂门口的动静。他的副官站在身后,低声汇报:“大佐,根据程海颐提供的密码本和行动模式分析,目标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概率,会在未来二十四小时内,尝试通过‘同善堂’的渠道传递信息或人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