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白鸽的真实身份(第1页)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七日,澳门。细雨如织,笼罩着这座在战火中侥幸保持中立的半岛,将妈阁庙翘起的飞檐和殖民风格的建筑外墙洗刷得格外清晰,却洗不去空气中弥漫的、来自对岸香港的焦灼与不安。在距离内港不远的一处由葡萄牙商人提供的安全屋内,黛终于获得了片刻喘息。身体上的伤口在药物的作用下开始愈合,但精神上的创痛却愈发清晰——白鸽牺牲时那决绝的眼神,如同烙印,深深刻在她的脑海。

她坐在临窗的书桌前,窗外是灰蒙蒙的海天一线,偶尔有躲避战火的渔船蹒跚驶过。手中是莫里森神父通过隐秘渠道辗转送来的、白鸽遗留的极少几件私人物品:一个边缘磨损的皮质证件夹,一枚样式普通的银质顶针,还有一本薄薄的、用暗语写就的、几乎被翻烂的《山海经》袖珍本。

黛首先打开证件夹。里面除了几张早已过期的伪造身份证明,夹层里还有一张微微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年轻许多的白鸽穿着一身半旧但整洁的阴丹士林蓝布旗袍,站在北平燕京大学的校门前,嘴角带着一丝含蓄而明亮的笑意,眼神清澈,充满了那个时代女学生特有的、对知识与未来的憧憬。照片背面,用娟秀的钢笔字写着一行小字:“民国廿五年秋,与漱溟兄摄于母校。愿以身许国,不负韶华。——慕华”

“慕华……”

黛轻轻念出这个名字,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这个充满家国情怀的名字,与后来那个代号“白鸽”、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冷静果决的女特工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她是谁?那个“漱溟兄”又是谁?这张照片暗示的白鸽(或者说慕华)的过去,远远超出了黛之前的了解。她不仅曾是学生,还很可能出身良好,受过高等教育,这与她后来展现出的卓越军事素养和特工技能,似乎存在着某种断裂。

带着更深的疑惑,黛拿起了那本《山海经》。她深知,对于受过严格训练的特工而言,一本看似普通的书籍,往往是最佳的密码本或信息载体。她仔细翻阅着,很快,在一些描述奇异山川和神怪的段落旁,发现了用极细的铅笔留下的、并非书中原文的批注。这些批注看似是随感的读书笔记,但结合特定的页码、行数和词语,黛运用其深厚的训诂学知识,开始尝试破译。

“……‘西山经’三次,‘南次二经’首句,‘其状如鸡’后标注……这指向的是……”黛的手指在书页上快速移动,口中喃喃自语。随着破译的深入,一段被刻意尘封的往事,如同沉船般缓缓浮出水面。

白鸽,本名苏慕华,出身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