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一月十九日,澳门。这座在战火中诡异地维持着纸醉金迷的半岛,空气中漂浮着咸湿的海风、咖啡的焦香、以及一种紧绷的、仿佛随时会断裂的虚假平静。黛藏身于风顺堂区一栋有着绿色百叶窗的葡式民居阁楼里,窗外是狭窄的、用碎石铺成的斜坡街道,偶尔有穿着考究的葡人军官或者行色匆匆的商人走过,与对岸香港的满目疮痍形成刺眼的对比。
经过连日的潜伏与试探,那条通过“永和”杂货铺老掌柜接上的、通往自由世界的“最后通道”终于显露出模糊的轮廓。然而,这条通道并非坦途,而是布满了看不见的荆棘与抉择。通道的守护者,是一位自称“教授”的神秘人物——一位因欧战爆发而滞留在远东的德裔犹太学者,汉斯·弗兰克尔。他表面上是澳门大学一位研究古代贸易史的无害学究,实则与一个横跨欧亚、旨在救助受迫害知识分子的地下网络“雅典娜之盾”有着深层联系。
此刻,在阁楼昏暗的灯光下,黛正与弗兰克尔“教授”进行着第二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会面。弗兰克尔年约五旬,头发银灰,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肘部打着皮质补丁的旧西装,眼神锐利而充满审视,带着旧大陆学者特有的、混合着智慧与疏离的气质。
“陈小姐,”弗兰克尔用带着浓重德语口音的英语缓缓说道,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上面摊开着一幅古老的、标注着季风与洋流航线的东南亚海图,“‘雅典娜之盾’的宗旨是拯救承载知识的大脑,是延续文明的种子。我们评估每一个求助者,依据是其本身的价值,以及其所能带来的……‘附加值’。”他的目光落在黛随身携带的、那个看似普通的硬纸盒上,里面藏着那截挖空的蜡烛。
黛的心脏微微收紧。她明白,“附加值”指的就是那卷胶片,那份关于“创世纪”和“方舟计划”的致命名单。弗兰克尔的话语冷静得近乎残酷,剥离了所有温情脉脉的掩护,直指交换的本质。
“教授先生,”黛迎着他的目光,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我理解您的原则。但这份‘附加值’所揭示的威胁,并非针对某一国家或民族,而是针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基础。它关乎的不是一场战争的胜负,而是我们是否还有未来的选择。”
弗兰克尔微微倾身,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一个迷人的论述,陈小姐。但请原谅我的直接,我们收到过太多类似的‘关乎人类存亡’的警告。纳粹说他们在打造千载帝国,东京的宣传机器也在高呼‘大东亚共荣’。狂热者与先知往往使用相似的语言。你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