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三日,澳门。氹仔岛一处僻静的临海小院,咸涩的海风裹挟着潮湿的寒意,吹动着院内一株老榕树垂落的气根。黛藏身于此已两日,自“海洋女神”号载着希望驶向远洋,她紧绷的神经并未松懈,反而陷入一种更深沉的、关于前路的思虑。杉田那日的沉默放行,如同一个未解的谜题,让她在庆幸之余,更感到山雨欲来的压抑。
黄昏时分,一位不速之客叩响了院门。来者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妪,身着靛蓝粗布衣衫,背脊佝偻,脸上布满风霜刻画的深壑,唯有一双眼睛,澄澈锐利得与年龄毫不相称。她手中提着一个以藤条编织、包浆厚重的食盒,看似寻常。
“姑娘,受人所托,送些吃食。”老妪的声音沙哑,带着浓重的闽南口音,但吐字异常清晰。她将食盒放在院中的石桌上,并未立即离开,而是用那双仿佛能洞穿人心的眼睛,静静打量着黛。
黛心中警铃微作,面上却不露声色,依旧维持着“阿娣”的怯懦,低声道谢。
老妪却缓缓摇头,伸出一根枯瘦的手指,在空中虚划了几个极其古老、复杂的符号,其笔画结构竟与黛在碧玉胸针和水晶中见过的某些密文隐隐呼应。“不必再演了,陈家的后人。老身姓林,你可以叫我林婆。你身上流着的血,以及你带出来的‘东西’,瞒不过‘守夜人’的眼睛。”
“守夜人……”黛心中剧震。这个称呼,她在密室中那温和的声音里听到过!她意识到,眼前的老妪,绝非普通信使,而是与她家族、与“创世纪”源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更深层网络的成员。
林婆打开食盒,底层并非食物,而是一本以油布紧密包裹、边角磨损严重的线装古籍,封皮无字,仅以朱砂绘制着一幅玄奥的星图与山河脉络交织的图案。旁边,还有一枚色泽沉黯、刻着龟蛇交缠纹样的玄铁令牌。
“此乃《山河社稷秘契》残卷,与那‘玄武令’,是你先祖陈继儒公,于万历年间,与利玛窦、徐光启等先行者共立‘玄武之契’的见证与信物。”林婆的语气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肃穆,“你之前接触的‘创世纪’,不过是此契流传至西方后,被某些野心家扭曲、异化的分支。其初衷,并非择人而噬,而是……守望。”
黛屏住呼吸,轻轻翻开那本脆弱的古籍。泛黄的纸页上,是以蝇头小楷工整抄录的、混合了古汉语、拉丁文乃至某些失落文明符号的文本,其间穿插着精密的星象图、地理堪舆图以及关于地磁、气候周期性巨变的推演。她迅速辨识出,其中核心部分,与“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