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黛的直觉:被忽略的清洁工(第1页)

将破译的情报通过药房渠道送出后,黛并未感到丝毫松懈,反而被一种更深沉的不安攫住。那条“药品-钨砂-情报”的利益链条固然惊人,但它更像是一个宏大的战略背景,一幅远方的战争地图。对于此刻身陷囹圄、命悬一线的徐文祖而言,它显得过于庞大而遥远,无法化作斩断眼前枷锁的利刃。

她需要的是一个更具体、更细微的切入点,一个能让她再次靠近那栋“东亚海事研究所”,并将徐文祖从那个精心布置的“展示橱窗”中带出来的机会。宏大的图景需要上报,而个体的存亡,则需要近乎偏执的、对细节的挖掘。

多年的情报工作锤炼出她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在逻辑推演的骨架之上,覆盖一层对人性弱点和环境缝隙的直觉感知。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古画修复师,不仅能看到画面的整体布局,更能敏锐捕捉到那些因年代久远而几乎隐没的、揭示原作真意的细微裂痕与色差。

她再次回到那个能俯瞰目标的废弃仓库阁楼。这一次,她的望远镜不再仅仅锁定建筑的出入口、窗户和暗哨,而是像一把无形的梳子,开始细致地梳理以研究所为圆心、半径两百米内的一切日常活动。送奶工、邮差、菜贩、修缮工人……以及,清洁工。

尤其是那个每天清晨五点半准时出现,推着一辆吱呀作响的木质垃圾车,沿着固定路线清理附近几个垃圾桶和杂物堆的老年清洁工。他佝偻着背,穿着打满补丁的深蓝色工服,动作迟缓而机械,像一枚被设定好程序的、不起眼的齿轮,在这片区域的黎明前默默运转。

连续三天的观察,黛注意到一个被所有人忽略的细节。这位清洁工在清理到研究所侧面、靠近那个废弃煤气阀井附近的一个特定垃圾桶时,总会有一个极其短暂的停顿。他并非休息,而是会极其自然地、用戴着手套的手,在桶沿或是旁边的墙面上轻轻拂拭一下,有时甚至会俯身,似乎在捡拾什么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这个动作流畅而隐蔽,融入了他整套劳作的节奏中,若非刻意寻找规律,绝难发现。

1. 敌方暗哨:这是最直接的怀疑。用底层职业伪装,进行外围监控,是特工部门的常用手段。但他的动作过于隐晦,缺乏观察和汇报的迹象,更像是某种确认或接收信号。

2. 无辜路人:可能性极低。那个特定地点,正是黛之前制造鸽群骚动时潜入的路径附近,具有特殊意义。巧合难以解释其行为的规律性和特定性。

3. 己方联络员: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信鸽”网络并未被完全摧毁,或许还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