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事馆那扇沉重的橡木门在身后合上,将酒会的喧嚣与浮华隔绝。晚风裹挟着黄浦江的湿气迎面扑来,黛·拉图尔深深吸了一口气,试图驱散鼻腔内残留的香槟与雪茄的甜腻。然而,几乎是在脚步踏上人行道的第一时间,一种近乎本能的警觉便取代了短暂的松弛。街道依旧,车马如龙,霓虹闪烁,但某种不协调的“节奏”打破了这表面的和谐。就像一首熟悉的乐曲中,混入了一个细微却执着的错音——一个身影,在她眼角余光所及的边缘,同步停滞,又同步移动。不是巧合。她被盯上了。
她不动声色,保持着拉图尔秘书应有的步速,朝着南京路方向走去。傍晚正是南京路最喧嚣的时刻,各大百货公司橱窗灯火通明,将街道映照得如同白昼。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巍然矗立,象征着这座城市的消费主义天堂。衣着摩登的男女、吆喝的小贩、黄包车夫、西装革履的职员、包裹在传统旗袍里的妇人、还有穿着和服趿着木屐的日本侨民……形形色色的人流汇聚于此,构成了一幅庞大而混乱的都市图景。这里是信息的集散地,是欲望的展示窗,同样,也是藏匿与追踪的绝佳迷宫。
黛的心跳在最初的预警后便恢复了平稳的节奏。恐惧无用,唯有计算。她没有立刻回头,而是借助擦得锃亮的橱窗玻璃、汽车后视镜、甚至是行人佩戴的墨镜反光,捕捉着那个“错音”的轮廓。男性,中等身材,深色普通西装,戴着一顶压低的鸭舌帽,动作敏捷,保持着一个受过训练的距离——既不会眼丢,又不易引起警觉。不是76号那种张扬的打手,风格更低调,更专业。是霍夫曼背后新靠山的人?还是……柏林方面被“惊动”后派来的清理者?霍夫曼那句关于“深邃森林”的警告言犹在耳,寒意沿着脊椎悄然爬升,但她的眼神却愈发锐利。
她脚步一拐,融入了先施公司熙攘的人流。瞬间,温暖的空气夹杂着香水、皮革和人群的气味将她包裹。她没有走向电梯,而是径直扎入了一楼的绸缎部。五光十色的丝绸、锦缎、呢绒堆叠如山,形成天然的视觉屏障。她放缓脚步,指尖仿佛随意地拂过一匹匹滑腻的料子,身体则在摩肩接踵的顾客中灵活地变换方位。她能感觉到那个身影也跟了进来,如同附骨之疽。在一条堆满杭纺的货架通道尽头,她猛地蹲下身子,假意系鞋带,视线透过悬挂的布料缝隙,看到了那双匆忙寻找、略显焦躁的男式皮鞋从通道口快步走过。
机会来了。她立刻起身,反向穿过绸缎部,迅速登上通往二楼的楼梯。二楼是玻璃器皿、搪瓷制品和玩具部。这里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