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黄的台灯下,那张稚拙的儿童画在桌面上铺开,蜡笔涂抹出的鲜艳色块在黛·拉图尔的眼中却仿佛交织成一片危险的迷雾。直接按图索骥,闯入一个未知的地点,无异于蒙着眼睛在雷区行走。直觉的牵引固然重要,但面对“豺狼”马克斯·伯恩这样狡猾而危险的对手,仅凭直觉无异于自杀。在行动之前,她必须尽可能地将这头“豺狼”的轮廓从阴影中勾勒出来,了解他的巢穴、他的爪牙、他的习性。情报工作的铁律之一:知彼,是生存的第一要义。这幅画是钥匙,但背景调查才是确保这钥匙能打开正确之门、而非触发警报的保险栓。
接下来的几天,黛·拉图尔像一只织网的蜘蛛,悄无声息地在自己所能触及的各个信息节点上忙碌起来。她的调查分多条线并行,彼此隔绝,以确保即使某条线被察觉,也不会牵连整体。白天,她是领事馆内那位高效、略带疏离感的秘书拉图尔小姐,利用职务之便,她谨慎地调阅了与德国商社、侨民事务相关的非机密档案卷宗。这些官方文件记录着马克斯·伯恩名下“伯恩金融公司”公开的注册信息、大致业务范围(含糊地标注为“国际汇兑与商业投资”)以及几次合规的商业活动记录,干净得像被精心漂洗过,但也正因这种过度的干净,反而透露出一种刻意的伪装。
她更多地沉浸于领事馆资料室那间布满灰尘、散发着旧纸和皮革霉味的报纸合订本储藏间。这里收藏着近十年来上海出版的主要外文报纸。黛像一名考古学家,在泛黄的纸页间细细筛淘,寻找任何与“Max Born”或“伯恩金融”相关的蛛丝马迹。报道大多零星琐碎,提及伯恩公司多是作为某些商业活动的参与者名单之一,或是几起不起眼的、最终庭外和解的债务纠纷的被告方。然而,将这些碎片拼凑起来,一个模式逐渐显现:伯恩的借贷对象,往往是一些陷入短期资金周转困境的中小型进出口商行,或是某些家道中落、急需用钱维持体面的外国侨民。纠纷的结果,常常是这些商人神秘破产、家族企业易主,或那些侨民悄然离开上海。
黛发现了一个极具创意的调查角度:她不再孤立地看关于伯恩的报道,而是将社会新闻版、商业公告版甚至讣告栏的信息进行交叉比对。她注意到,一家名为“礼和洋行”的小型五金进出口公司在宣布破产前三个月,其老板年仅十八岁的女儿曾与一位年长她三十岁的德国商人传出订婚消息,而该商人与伯恩过从甚密。破产公告发布一周后,该洋行名下的仓库地产悄然转入一家伯恩控制的空壳公司名下。而那位小姐的订婚消息,也再无下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