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白鸽”的沙龙:信息交汇之地(第1页)

霞飞路上一栋法式新艺术风格公寓的顶层,每周五夜晚总是流光溢彩。巨大的落地窗将城市的迷离灯火裁剪成璀璨的镶嵌画,室内留声机流淌着德彪西的《月光》,旋律慵懒地缠绕着雪茄的淡蓝烟雾与香槟气泡的细微爆裂声。这里是上海滩闻名遐迩的“白鸽”夫人沙龙,一个看似风雅的艺术文化沙龙,实则是沦陷孤岛上最微妙的信息集散地与权力暗流交汇之所。

对于渴望融入上流社会的艺术家和专栏作家而言,这里是获取名流轶事、换取润笔资材的绝佳场所。对各国领事馆的低阶外交官和新闻记者来说,这里是捕捉传闻、验证情报的非正式信道。对76号与“梅”机关的暗探而言,这里是监听各方动向、物色潜在合作者或目标的狩猎场。而对肖衍,根据“账房”的最新指令,这里是他必须涉足的新战场——一位名叫谢尔盖·伊万诺夫的白俄流亡银行家,手中可能握有关键信息,而“白鸽”夫人的沙龙,是他唯一公开露面的社交场合。

“白鸽”夫人,原名陆佩宁,早年沪上名媛,夫家为前清显宦后裔,留法学画归来后成为知名沙龙女主人。她以其八面玲珑的交际手腕、对艺术看似纯粹的热爱以及对时局恰到好处的“漠不关心”,维系着这个复杂生态的微妙平衡。获得她的邀请函并非易事,肖衍借助汇丰银行与一位常客法国商人的引荐,才以“对印象派绘画有浓厚兴趣的金融人士”身份,拿到了这张无形的入场券。

肖衍步入沙龙时,“白鸽”夫人正站在一幅莫奈《睡莲》复制品前与人交谈。她身着剪裁极佳的墨绿色丝绒长裙,颈间一串光泽温润的南洋珠,笑容亲切却带着一种经过精密计算的距离感,眼神锐利能瞬间评估出来客的利用价值与潜在风险,宛若一位优雅的拍卖行估价师。

他的目标,谢尔盖·伊万诺夫,独自坐在角落的丝绒沙发上,面前放着一杯几乎未动的伏特加。他年约五十,灰蓝色眼眸深陷,曾经魁梧的身材已被流亡生活的焦虑和酒精侵蚀得有些垮塌,修剪不齐的胡茬和略显磨损的西装袖口透露着落魄。他原是沙俄贵族,十月革命后流亡上海,凭借金融头脑一度混迹洋行,但战争碾碎了他的事业,如今据说靠着倒卖一些模糊地带的消息和替人洗钱勉强维持体面。

肖衍端着一杯香槟,自然地踱到那幅《睡莲》前,与“白鸽”夫人寒暄了几句对光影处理的见解,目光随后“无意地”落在伊万诺夫身上。

“伊万诺夫先生?汇丰银行的肖衍。听说您对欧洲古典音乐造诣很深。”肖衍用英语开口,选择了安全且可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