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笼络人心:下属的忠诚(第1页)

法国总领事馆二楼办公室的百叶窗半阖着,将午后的阳光切割成细密的条纹,投在深色柚木地板上。阿尔贝·杜邦站在窗前,目光追随着院子里那株在秋风中颤抖的玫瑰,它的花瓣边缘已泛起焦褐,却仍固执地 clinging to life,如同这栋建筑里所剩无几的尊严。

他手中端着一杯咖啡,早已失了温度。指尖传来的冰凉黏腻感,恰似他此刻的心境——一种被无形泥沼包裹、难以挣脱的滞重。山本弥太郎在网球场上那看似随意却字字千钧的“提醒”,以及那个中国球童冒险传递的警告,在他脑中交织回响,形成一道几乎无解的政治演算题。他需要的,不仅是策略,更是执行策略的人。而在这座被各方势力渗透的领事馆里,谁的忠诚可以倚仗?这本身就是一个赌局。

1941年的法国驻沪总领事馆,是一个被割裂的微缩宇宙。表面上,它依旧运转着,处理签证、商贸、侨民事务,维持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的官僚程式。但自1940年夏天法国战败,贝当元帅的维希政府与德国媾和以来,这座领事馆的每一份发出文件,都需盖上效忠“法兰西国”(état Fran?ais)而非“共和国”(République)的新印章。这一字之差,如同一道深深的裂隙,割开了馆内职员们的心。高级官员多由维希政府任命,倾向于“合作”政策以求自保;中低级职员则情况复杂,既有见风使舵、唯恐丢了饭碗的庸碌之辈,也有内心效忠戴高乐将军及其领导“自由法国”、对现状感到屈辱却不得不沉默的爱国者,更有被日方或汪伪政权暗中收买、传递消息的眼线。在这里,每一句对话都可能被曲解上报,每一个眼神都可能被过度解读。信任,成了最奢侈的资产。

杜邦按下呼叫铃。片刻后,敲门声响起。进来的是法租界巡捕房总监,马修·勒克莱尔(Mathieu Leclerc)。他约莫四十岁,身材高大挺拔,穿着熨帖的巡捕房制服,肩章上的徽标闪着冷光。他的脸庞线条硬朗,下巴方正,一双蓝灰色的眼睛习惯于锐利地审视,那是长期从事警务工作所训练出的目光。但此刻,那目光深处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疲惫与审慎。他并非外交世家出身,而是凭借在殖民地警务工作中的雷厉风行和(战前)的政治正确得以晋升。战争改变了一切,他如今手握租界内实际的武装力量与情报网络,却不得不在维希政府指令、日方高压、租界复杂生态以及个人信念之间走钢丝。

“总监先生,请坐。”杜邦指向办公桌对面的扶手椅,语气是一种刻意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