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自北门灌入城脊,把昨夜未散的灯烟轻轻按平。
太学钟楼上第一缕阳光落下,照见门心那幅《护道三章》,红梅印与细细的刃痕并在一线,如两枚彼此看守的钉。
钟下人影渐聚:有以衣袖遮风的诸生,有拄杖的老人,也有赶早挑水的妇人。
有人辨认起榜末那一段新添的小字——“护道都督,以兵礼称臣,一拜天子,不拜相国;并州军护道,不饮私宴,不受私赐,不入私门。”
读到此处,围观者的呼吸像被什么齐齐拉了一把,胸腔里往外涌的气,竟有热。
一拜天子,像一块石子抛进冬水,“嗵”的一声,沉下去;却见一圈圈波纹从太学扩散开,推到角门,推到北市粥棚,推到宫墙铜兽的吻里,推到司徒府旧柏的枝梢上。
坊间议论,开始有了“清气”:有人说“名既正,可托”;有人说“兵有矩,可用”;也有人眯起眼,压低声音问:“董公何以不怒?”更低的嗓子则答:“他笑着呢。”
相府后堂,李儒把手按在一张薄竹编的棋盘上,指尖轻敲“三下”,竹丝里的气脉被他敲得像蛇一样缩了缩。
他看着李小将:“城里‘清气’太直,先以‘浊风’掺之。宫市牙人,市坊说客,一并放出去,传一句话——‘护道也要吃饭,兵也要饮酒。’再传第二句——‘温侯虽拜天子,终究是刀。’”
李小将领命而去。
等走到门槛,李儒又唤住他:“再加一根线——去太学侧门,买几包小香,名曰‘红梅熏’,说是司徒府秘制。让香味稍重。重,则俗;俗,则疑。”
同一时刻,司徒府后园的红梅枝,正被晨风吹得微颤。
王允披鹤氅立在廊下,手里捻着一张白笺。笺面素净,只写八字:“今夕薄酌,请并州。”下角一朵红梅印,旁侧一道细不可见的刃痕。
陈宫从偏亭来,袖中还沾着墨香:“司徒此帖,已是‘公器’。今晚夜宴,酒器上桌,唯置清茶。以茶代酒,以名定礼。外间耳目想看你我如何‘破矩’,便让他看——看个失望。”
王允点头:“夜宴之名,不为铺张,只为清议。并州以兵礼立,诸生以清言举,士庶以账目证。我们用‘名’与‘账’作两条栏杆,任他风从中穿。”
“还要留风眼。”陈宫笑,“太师府必遣人来探。让他看见三样:茶盏未沾唇,香炉不燃甜腥,座次不越矩。”
他顿了顿,“但也要给他一点‘假的柔’——让他以为并州这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