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仍在吹,但吹过的却是一片新定的秩序。
东方渐渐起了白。仓楼的影子从长长的黑缩短为灰,最后落到门枢与檐下。仓门一扇扇开——不是轰然,而是摩挲的轻响。
老仓吏们把压箱底的印信抬了出来,洗了洗,烘了烘,悲喜交杂中按上新的泥。印迹红里带黑,像雪地里烧过的火。乡民们背着空篓,带着孩子,蹲在门外,屏住呼吸,拢着衣袖,眼睛里全是粮食的光。
他们看着门洞里第一袋米被抬出,白亮亮的米粒从袋口溢出几粒,落在地上,孩子下意识地要伸手去捡,被母亲按住手腕。母亲哽着嗓子:“别,等人家说。”
陈宫将一只木匣放在案上,合着手对两位老仓吏拱了拱:“老丈,敖仓仍是敖仓,唯署名换了。自今日起,帐列两册:一为军,一为民。民册先列孤寡,后列军属,再列乡里。开粜之时,以券兑米。券在此,村社推三人共签,欺瞒者坐科。”他顿了顿,温声又道,“你们的法度在,我们的法度也在。法度不难,难在天下饥寒之心。可有人心在,仓就不怕。”
老仓吏抬袖抹了抹眼角:“小人一辈子守仓,最怕两件:一怕官来烧,二怕兵来抢。今夜……官不烧,兵不抢,小人死也闭眼了。”说着,他把印按在簿册左上角,重重一按,抬起时手指都微微发抖,却满脸赤诚。
“开粜!”张辽一声令。
门口的乡民像被一阵风推着前行,又像被一只温柔的手按住了脚,不敢抢,生怕失了规矩。第一位是一个背着老母的青年。
他把母亲放在台阶上,双膝一弯,跪下去,双手举着一枚刚拿到的“粮券”,那券上印的不是某家、某人,而是一个字:“民”。他喉咙一紧:“大人……这字真好看。”陈宫笑:“好看的不在字,在你们手上。”
秩序像雪后的河面,渐渐结起了光滑的冰,稳而清。
狼骑十五骑出仓,带着印章和空箱,往附近诸县而去——他们不是去征,而是去定。每至一处,点燃“义灯”,竖起“法牌”,三令五申,收起旧印,发下新券。灯在风中不动,牌在雪里生根。
吕布登上正仓楼顶。风从东方来,吹起他的发,披风在身后如一面玄色的旗。他俯视整个敖仓,仓楼如棋,渠水如线,山川在远处沉默。
诸将、仓吏与乡里代表在楼前列阵。张辽、高顺分立左右,陈宫稍后半步,目光沉定。吕布把方天画戟倒插在身旁戟槽中,双手背在身后,沉声道:
“天下之粮,今日起,不姓董,不姓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