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三辞三让显君威,名正言顺主徐州 /(第1页)

晨霜如盐,铺在彭城北门外的旷地上,踩上去会发出轻细的“咯吱”。北营三面黑底大字旌旗依旧:法、账、医。鼓木立在正中,木纹清晰如年轮,旁边新添了一块木牌,上书两行小字:“民问十条:三日小结今午张榜;市议会条:循市初三如期举行。”

昨夜观讲堂灯火不熄,刘备亲讲“仁义何以落地”,至三更仍不散。晨起,市学草棚前聚着一圈人,孩子两眼放光,老掌柜把“公估背面”四条刻线教给孙子,孙子拿着小树枝在泥地上画,用力得很,歪歪扭扭,终在“学”字旁又添了一个“义”字。

鼓木尚未敲,消息先至:“午时,北营大法帐公议——合署立章,众推正名。”

这话像一阵风,吹过东仓巷的糜家账房,吹过下邳陈氏祠中“宗祠法碑”,吹到清口三台的白布上,又绕到驿馆里许都使者钟某的耳边。钟某把案上的茶捻一捻,口中轻道:“看‘君威’如何立在‘法’上。”

午时未到,大法帐外已是人声如潮。营地的旗阵重新排过,三角形的三面营旗(彭城北、下邳西、泗水南)在地上以白石粉勾出连线,像一只展开的翼。翼心处,搭了一座临时木台,台额悬着两幅卷轴:左是《徐州十年图》简本,右是昨日新揭的《檄告徐州军民及江海商旅书》。两卷之间,立着一块新碑胚,石灰未干,碑额空白,只钉了一张白纸,上书四字:“名正言顺”。

台下,士绅、商旅、乡老、学子挤得满满。陈登立在左首,素青袍,目光温而锐;糜竺立在右首,素袍佩“秩序”石印;鲁肃位居旁席,手摇折扇,扇背写着“盐盟会先试半季”;臧霸、宋宪、魏相分列台阶之下,张辽与高顺立于翼侧,甲甲相摩,面如雕。

“——到。”帷后有人低声禀报。

陈宫自帷内而出,素裾稳缓,手里托着一个黑玉小匣,匣旁是“法司印”“账房印”的仿印。贾诩随后,袖中夹着一沓“民问十条”的小结。他们立定,陈宫首先作揖,朗声开口:

“**今日之议,不为夺城,只为立法;不为争名,只为正名。**三日来,‘德’、‘脉’、‘兵’三策并行,‘三会’同立,‘十条’初行。今请诸君共证,是谁来‘主’?又如何‘主’?”

话音方落,鼓木“冬——冬——冬——”沉声三下,节律稳如斩钉。随即,陈登上前,展开“民问十条三日小结”,简报如刀入鞘:

“一问:‘鼓木真能敲否?’答:三日内受理三十三案,军犯民罪一案当街处置,错单登记三十;二问:‘账目几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