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三叠册子(第1页)

回到敖仓。

陈宫坐在案前,面前摊着三叠册子:军、民、商。册页上墨迹未干,名字一列列,一行行,像新铺就的路。张辽则在外场巡视,确保每一处粥棚有秩序,每一处法牌都洁净。高顺驻于北门,斩台旁插着一杆黑旗,旗上无字,只一块墨般的黑,远看像一块立起的影子。

午时前后,来了一拨奇客。为首者四十来岁,眉目清劲,腰间配一柄旧剑。他一路下马,先看斩台,再看法牌,又看义灯,最后拱手对高顺道:“某荀彧,奉孟德之命,循并州之法,来易粟、换券,并与贵军约路。望不拒。”高顺目光平静,侧身让出一线:“请。”荀彧入厅,见陈宫。两人相视而笑,皆不以对方为敌。陈宫先施一礼:“文若公名重天下。并州立法,不为树敌,只为定民。你我今日之约,不是交好,是交法。”荀彧赞道:“善。”他抬眼看向梁上那口钟,“此钟昨夜敲过,声不大,心极远。”

二人以城为纸,以渠为笔,划定三条“互济之路”:一条向东,通河内;一条向北,接冀县;一条向南,联汝颍。路上设灯设牌,凡持券者可行,凡扰民者不容。约成,陈宫唤吏当场录之,押以“并”“民”二印,再请荀彧以“魏”字私印一角——不为屈礼,乃示“各守”。荀彧笑:“以法相交,胜于以血。”他起身告辞,临出门忽又停步,回首拱手:“陈公,天下之变,始于人心。今日敖仓,胜诸城。”

这边刚送出,另一边便传来斥候急报:冀州某县绅逆券而私,欲囤谷抬价。陈宫眉不动,命书“劝谕”二十字遣人先往,若仍不改,付张辽处置。张辽率二十骑至,先立灯,复立牌,再宣三令:一,券先民后商;二,价以平粜为准;三,货出必记。绅家拒不受,夜里暗放火,欲烧券屋。火未旺,被巡者掐灭。翌日巳时,绅家二子持刀冲入粥棚抢米,乱。张辽不喝骂,只侧身一步,刀背如风,一拍二子腕,刀落地,再一记足挑,将人踢至法牌下,按颈,淡淡吐出一字:“斩。”法遂行,人心震。乡里长者泣涕而拜:“军走后,我等还能遵此法乎?”张辽道:“法不随人走,随灯走。你们保灯,即保法。”

乡里便自发推三人护灯,昼夜不熄。夜里最冷的时候,义灯旁的粥棚飘出细小的香。一个瘸了腿的老兵捧着那碗,不住吹气,眼角有泪滑到胡茬里。他对身旁的小儿道:“娃娃,这是军给你的,不是抢来的。记住这灯。”小儿认真地点头,像记住了某种比自己的名字还重要的东西。

数日内,“并券”在周边数十县流转起来。盐商用它兑盐,铁坊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