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住龙息(第1页)

锁住龙息(第1/2页)

“白龙之怒”的根源,除了管道与铆钉的缺陷,还有密封的溃败——上次事故中,被高温蒸汽冲垮的牛皮密封垫,成了“龙息”外泄的突破口。因此,密封垫的研制,成了堵住“铁牛”漏洞的关键一环,这项任务被交给了心思最缜密、手上功夫最巧的王皮匠。他的工作台被各种材料堆满,像一座小型宝库,每一样都经过精心挑选,承载着“锁住龙息”的使命。

王皮匠的工作台铺着一层厚牛皮,上面整齐码放着各种匪夷所思的材料:从西洋商人手中购得的柔韧石棉布(据说能承受三某度高温)、浸透了桐油与鱼胶的麻线(鱼胶是用深海鱼鳔熬制,黏性比普通胶水强十倍)、细如发丝的紫铜丝(剪成一寸长的小段,增强密封性)、甚至还有研磨成细粉的滑石(能减少摩擦,防止密封垫老化)。他每天开工前,都会将这些材料逐一检查——石棉布是否有破损,桐油是否变质,紫铜丝是否生锈,如同将军检阅士兵,确保每一份“战力”都达标。

“上次用纯牛皮,太脆,高温一冲就化,这次必须用‘复合结构’!”王皮匠拿着一块废弃的牛皮密封垫,对着学徒们讲解,“要像给‘铁牛’穿三层铠甲,一层防热,一层抗拉,一层密封!”他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指,灵活地捻起一根紫铜丝,阳光透过工坊天窗,照在铜丝上,泛着细碎的光泽。

“第一层,石棉布打底!”王皮匠先将石棉布裁剪成与法兰盘大小一致的圆形,边缘留出半寸余量(方便后续固定)。他将石棉布浸入特制的耐热油脂中——这油脂是用桐油、牛油与石蜡按3:2:1的比例熬制而成,熬制时需用小火慢炖三个时辰,期间要不断搅拌,防止糊底。石棉布在油脂中浸泡两个时辰,直到完全浸透,取出时沉甸甸的,却不滴水,油脂均匀地附着在纤维间,像给石棉布镀了一层保护膜。“这层是‘防火衣’,能扛住蒸汽的高温,不让热量烧穿密封垫!”王皮匠一边拧干石棉布,一边解释。

“第二层,紫铜丝网夹芯!”待石棉布晾干至半干(表面不粘手,内部仍含油脂),王皮匠将一张预先编织好的紫铜丝网铺在上面——这铜丝网的网眼比针眼还小,是他带着两名学徒,用细铜丝手工编织了三天才完成的。他用手指轻轻按压铜丝网,确保其与石棉布紧密贴合,没有褶皱,然后用浸过鱼胶的麻线,沿着铜丝网边缘,将其与石棉布缝在一起,每一针的间距都控制在半寸,针脚细密均匀,像绣娘绣花般精致。“这铜丝网是‘筋骨’,能拉住密封垫,不让蒸汽把它冲变形,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