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工领导人与社民党党魁陈皓进行双边合作深入会谈时,日本内阁首相近卫文麿针对在东南亚有切身利益的英法美等国的卖力斡旋明显起了效果,不过,实事求是地讲,这并非近卫文麿在其中发挥什么重要作用,关键是英法美各国领导人都不是傻子,正如法国总理保罗-雷诺所说的那样:
“如果法兰西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利益受损,势必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进一步对东南亚各国的殖民地土著居民起到诱导性的示范作用,这不利于西方自由世界在东南亚建立起来的秩序。所以,我希望英美两国的盟友,能从大局着眼,共同出兵扑灭工农主义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渗透。”
因为早就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社民党对马来亚的不怀好意,作为马来亚保护国的英国政府反应自然也不示弱。张伯伦首相虽然对纳粹德国采取一贯的绥靖政策,但是对于大不列颠在亚非拉的殖民利益,他是豪不妥协,甚至一再坚定地表示,“为了维护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在亚非拉的整体利益,大不列颠政府将坚决出兵予以捍卫。”
殊不知,张伯伦如此高调的强硬作风,在张伯伦的反对派们看来,实在是有点做作,这分明是让民众为他自己过去一贯的对德软弱行径转变印象。
原来今年年初,德国纳粹军队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开始酝酿闪击波兰的计划,张伯伦虽然态度强硬,表示坚决反对,并宣布给予波兰军事保障,但并没有落实具体措施,结果波兰于上月陷落于纳粹德国之手,让他这位首相饱受诟病,“软弱”、“懦夫”、“无能”,等等不光彩的头衔无可辩驳地扣在了他的脑袋上。
实际上,张伯伦也确实有此意,希望借铲平社民军之举来展现他的强硬手腕,以重新获得民众对其的支持!
与张伯伦或褒或贬的境遇不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的发言却是获得了议员们一边倒地支持。不过,罗斯福并没有提直接出兵协助的要求,因为目前美国尚未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在美国民众反战的大趋势下,他理智地回避了这一敏感而尖锐的问题。而是聪明地指出:
“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美国要想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创造就业机会,必须扩大外需贸易,特别是扩大对外军售订单就是一条比较好的方式。英法盟国在亚洲缺少武器装备,特别是军舰方面,面对社民军日益强大的海军舰队,英法盟国必须加强军舰的规模,同时加强反潜力量,我们在菲律宾的驻军正好可以先期承担这样的任务,将那些老旧的军舰卖给英法盟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