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马匹的饲料,困难就更加少了,因为饲料既不需要磨碎也不需要焙烤,在农村中,农民为自己的马匹储存的饲料能一直用到下届收割期,因此,即使军队在厩舍饲养牲畜很少的地方宿营,也不会缺少食料。当然,饲料要由村镇供应,而不是由屋主供应。此外,在组织行军时人们显然应考虑到地区的性质,不要使骑兵恰好到工商业城市地区去宿营。
从上述粗浅的考察中能够得出结论:在中等人口密度的地区,即每平方普里约有两千到三千居民的地区,一支拥有十五万名战斗人员的军队在不妨碍一齐战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分散宿营时,通过屋主和村镇供养就可以取得一两天的给养。即这样的一支军队连续行军的时候,即使没有仓库及其他给养准备也是能维持的。
法国军队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在拿破仑指挥下的行动,就是以这个结论作为依据的。他们从阿迪杰河向多瑙河下游和从莱茵河向维斯拉河行军的时候,虽然除了屋主供养之外,没有采用其他任何方法,但在给养上并没有发生什么困难。因为他们是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优势作为行动依据的,是以不停取得确定无疑的胜利作为前提的,至少,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犹豫不决和小心谨慎而迟滞不前,因此他们在胜利道路上的运动大多数是不中断的行军。
如果环境不很有利,当地居民并不稠密或工人比农民多,土地贫瘠或已数次驻过军队,那么,取得给养的结果自然会差一些。可是,如果我们考虑到,把一个纵队的宿营地区每边从二普里增加到三普里,宿营地区的面积就立即可以增加一倍以上,也就是说,已不是四平方普里而是九平方普里,这样宿营仍然可以保证进行共同战斗。在一般情况下,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在不中断地运动中,即使在不利的情况下,这种取得给养的方法依然是可行的。
但是,如果军队要停留几天,而又没有采取其他方法早作准备,那就必定会发生极大的困难。即便在现在,如果一支庞大的军队不采取下列两项措施早作准备,也是不能停留几天的。第一项措施是给部队配备辎重队,携带数天(即三四天)最必需的给养——面包或面粉。这样,再加上士兵自己带的三四天口粮和八天用的最必需的给养总是能得到保障的。
第二项措施是设置恰当的军需机关,以便在部队休息的任何时刻都可以从远方运来粮食。这样,就能随时放弃屋主供养的方法而改用另一种给养方法。
屋主供养这种方法有许多优点,因为它不需要任何运输工具,而且能在最短的时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