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了防御究竟是什么。防御无非是一种比较强的作战形式,人们想利用这种形式取得胜利,以便在取得优势后转入进攻,也就是转向战争的积极目的。
即使战争的意图只是保持现状,单纯的抵御也是和战争的概念相矛盾的,因为作战无疑不是忍受。等防御者取得显著的优势时,防御就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如果防御者不是自甘灭亡,他就必须利用这一优势进行反攻。理智告诉我们,必须趁热打铁,要利用已经取得的优势阻止敌人的另一次进攻。至于应该怎样以及在何时何地开始反攻,当然要依据许多其他条件来决定,这些问题将在以后阐述。我们在这里要说的是:应该把转入反攻看作是防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防御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无论在什么场合,假如在军事上通过防御形式所取得的胜利不以某种方式加以利用,而听任它象花朵一样枯萎凋谢了,那就是重大的错误。
防御的最光彩的部分是迅速而猛烈地转入进攻(这是闪闪发光的复仇利剑)。谁要是在防御时不考虑这一部分,或者更准确地说,不把它看作是防御的一部分,他就永远不会理解防御的优越性,就永远只能想通过进攻去摧毁敌人的手段和增加自己的手段。但是,这些手段的丧失和取得并不决定于如何打结而取决于如何解结。另外,如果认为进攻总是出其不意的攻击,因而在想象中防御无非是处境困难和陷于混乱,那就是把事实全都歪曲了。
征服者进行战争的决心当然比没恶意的防御者下得早,如果征服者懂得很好地保守措施的秘密,他就往往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出敌不意地进攻防御者,但是这不是战争中必然的现象,实际情况不会是这样的。与其说战争是随征服者一同出现的,毋宁说是随防御者一同出现的,因为入侵引起了防御,而有了防御才引起了战争。征服者总是爱好和平的(如拿破仑一贯声称的那样),他十分愿意和和平平地进入我国。可是为了使征服者不能得逞,我们就必须进行战争,因此就得准备战争。换句话说,正是那些被迫进行防御的弱小国家,应时常做好战争的准备,以免遭到突然的进攻。这正是军事艺术要求人们这么做的。
至于谁首先出现在战场上,这在多数场合并不取决于是抱有进攻意图还是抱有防御意图,而完全取决于另外的一些东西;因此进攻意图和防御意图不是谁先出现在战场上的原因,而常常是谁先出现在战场上的结果。既然突然进攻很有利,那么谁先做好准备,谁就能由于这个原因采取进攻的方式;而准备较迟的一方,就只能利用防御的优点来稍微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