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侧面阵地(第1页)

我们像编纂词典那样把侧面阵地单列为一章,是为了让读者便于在本书中找到这个在常用的军事术语中很突出的概念,但我们并不觉得它是什么独立的东西。

凡是敌人在侧旁通过之后还在固守的阵地都是侧面阵地,因为从敌人在侧旁通过的时刻起,这一阵地除了威胁敌人的战略翼侧以外,就没任何其他作用了。因此,所有的筑垒阵地必然同时是侧面阵地,因为,它们是坚固无法摧毁的,也就是说敌人只能从它们侧旁通过,在此种情况下,这种阵地的价值就在于能威胁敌人的战略翼侧。至于筑垒阵地本来的正面的位置怎样,是象科尔贝克那样,与敌人的战略翼侧相平行,还是象崩策耳维次和德里萨那样,与敌人的战略翼侧成垂直,那完全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一个筑垒阵地的四个面务必都是正面。

但是,即便我们所占领的不是坚不可摧的阵地,我们仍然可以在敌人从阵地侧旁通过后固守这一阵地,只要阵地的位置在保障退却线与交通线方面能够使我们占有这样的优势,那就是不仅我们能有效地攻击进攻者的战略翼侧,并且进攻者由于自己的退路可能被切断而无力量彻底切断我们的退路。假如敌人没有这种顾虑而能够彻底切断我们的退路,那么,我们就有在无退路的情况下作战的危险,因为我们的阵地不是筑垒阵地,就是说,并不是坚不可摧的阵地。

1806年的战例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如果配置在扎勒河右岸的普鲁士军队面向扎勒河构筑正面,并且在这阵地上等候情况的发展,那么,当拿破仑经过霍夫向北前进时,这个阵地就完全会成为侧面阵地。

如果当时双方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方面不是相差得这样大,如果指挥法军的不过是道恩这类人物,那么,普军的阵地就会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要从这个阵地侧旁通过完全是不可能的,甚至拿破仑也看出了这一点,因此他下了进攻这个阵地的决心。至于切断这一阵地的退路,则连拿破仑都不能够完全做到,如果双方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方面的差别不大,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就像从阵地侧旁通过一样,是不可能的,因为普军左翼失败时带来的危险比法军左翼失败时带来的危险要小。然而,即使双方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方面的差别悬殊,如果统帅果敢而慎重,普军仍有很大的可能取得胜利。实际上没有什么妨碍不伦瑞克公爵在13日采取适当的部署,为了在14日天亮能以八万人对付拿破仑在耶纳与多恩堡附近渡过扎勒河的六万人。即使这种兵力优势与法军背靠扎勒河陡峭的河谷的处境还不足以使普军取得决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