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江河防御(三)(第1页)

当然,这种防御的防线并不能象大江河的直接防御那样长,这一方面是因为防御者需要集中全部兵力作战,另一方面是因为进攻者的渡河行动假使很困难,毕竟不会象大江河那样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进攻者要进行迂回就比较容易。但是进攻者进行迂回时要离开原来的方向(我们假定河谷大体上垂直于这个方向),并且退却线受到限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不会立即消失的,而是逐渐消失的。所以,进攻者即使没有恰好处于危机状态时受到防御者的攻击,并且通过迂回取得了稍大的活动地方,仍然不如防御者有利。

我们在谈江河时不仅谈到它的水量,而且更重视河谷的深的程度,因此,我们必须事先说明,不应当把河谷理解为真正的山谷,否则,在这里就要运用有关山地所论述的一切了。可是,大家知道,在很多平原地方,就连极小的河流也有陡峭的深谷。此外,河岸上有沼泽和其他妨碍接近的障碍物的情况也都属于这个范围。

因此,在这些条件下,把防御的军队配置在中等江河或者深一些的河谷的后边是一种很有利的态势,这种江河防御应该算作最好的战略措施。

这种防御的不足,即防御者容易犯错误的地方,是军队的防线容易过长。防线过长时,防御者会十分自然地把军队分散在可能的渡河点上,因而忽略了必须封锁的真正的渡河点。然而,如果不能把整个军队集中在真正的渡河点作战,就无法收到该防御的效果。在这里,假使整个军队没有被消灭,一次失败的战斗,一次不得已的退却和各种各样的混乱及损失都会让整个军队接近于彻底不成功。

防御者在上述条件下不应该把防线延伸过长,并且必须在敌人渡河的当天傍晚以前把自己的兵力集中起来,这两点我们已作了充分的说明,因此不需要讨论那些受地形条件制约的时间。兵力和空间的配合等问题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会战必然有其特点,即防御者的行动必须非常激烈,因为进攻者的佯渡使防御者一时弄不清情况,常常只有到了最关键的时刻,防御者才能弄清真相。防御者在态势方面之所以有利,是因为当面的敌军外境不利。如果敌军的其他部队从其他渡河点包围防御者,那么防御者就无法像在防御会战中那样,在后边对这部分敌军进行有力的打击,因为这样做他会失去有利的态势。因而,他必须在这部分敌军还没有威胁到他的时候,先解决正面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一定要尽可能迅速而有力地攻击当面的敌军,使它遭到失败,从而解决全部的问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