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直到出现大规模的常备军的时代为止,要塞,即城堡和筑垒城市只是为了保护当地居民而设置的。贵族在受到各种威胁时,就利用自己的堡垒避难,以赢得时间,等待有利的时机;城市则力图凭借其坚固的城垣让自己不致遭到掠过本城的战争风暴的侵袭。这是要塞原始的和最自然的使命,可要塞的使命并不仅限于这。由于要塞所在的地点同整个国土与在国内各处作战的军队都有关系,因而要塞很快就具有了更加重大的重要性,具有了超出城垣范围的作用,对占领或者保卫国土,对战争胜败的整个结局都有了影响。这样一来,它甚至成了一种把战争更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的手段。于是要塞就获得了战略意义,这种战略意义有一个时期很受重视,以致它对制定战局计划的轮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战局计划主要是凭夺取一个或几个要塞为目的,而不是以消灭敌人军队为目的。后来,人们只想到当初让要塞产生这种战略意义的原因,也就是说只想到构筑要塞的地点对整个国土与军队的关系,于是认为,在确定构筑要塞的地点时,把要塞的使命想象得再全面细致与抽象也是不会过分的。要塞有了这种抽象的使命之后,它本来的使命就几乎完全被人们忘了,于是就产生了在没有城市与居民的地方设置要塞的想法。
另一方面,不需其他军事设施,只凭加固的城垣就够完全保障一个地点不致被席卷全国的战争洪水所淹没的时代已过去了。在这以前加固的城垣所以能起到这种作用,一方面是因为以前各民族被分割为一些小国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的进攻带有定期的性质,在当时,或是由于诸侯急于回家,或是由于对佣兵队长已经付不出钱,进攻差不多像一年中的四季那样有一定的很有限的持续时间。自从庞大的常备军能够用强大的炮队按部就班地粉碎各个地点的抵抗以来,就没有任何城市与其他不大的团体再愿意以自己的力量作赌注了,因为为了让城市迟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失守,将会受到更残酷的惩罚。分散兵力据守许多只能稍微迟滞敌人前进而最后必然会陷落的要塞,这更不符合军队的利益。除非我们可以凭借同盟军来为我们的要塞解围并解救我们的军队,否则,我们必须始终保留足够的兵力,以便能在野战中同敌人抗衡。因此,要塞的数量必定要大大减少,这一点必然使人们从利用要塞直接保护城市的居民和财产的想法演变为另一种想法:把要塞看成是间接保护国土的一种手段(要塞是通过其自身作为战略上的枢纽点这种战略意义才起这种间接的保护作用的)。
这就是有关要塞的想法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