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掌 互联网泡沫(下)(第1页)

互联网泡沫(又称科网泡沫或dot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间的投机泡沫,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高速上升的事件。

科技股与互联网股的迅速蹿升是从1992年的思科公司上市开始的,在1994年进入快车道。在此期间,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看到了其市值在互联网板块及相关领域带动下的快速增长。股价的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合,以及风险投资的广泛利用,创造了一个温床,使得这些企业摒弃了标准的商业模式,突破传统模式的底线,转而关注于如何增加市场份额。

而1999年的股市开始了最后疯狂前的火爆,尤其是科技与新兴的互联网板块更是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但是,市场并没有从此冷却,反而更加疯狂。几大信息产业巨头的股价进一步飙升。思科和微软的市值都超过了五千亿美元,并仍然在高速增长中。只是并没有人知道,互联网的危机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

在2000年3月,以技术股为主的nasdaq(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攀升到5048,网络经济泡沫达到最高点。1999年至2000早期,利率被美联储提高了6倍,出轨的经济开始失去了速度。网络经济泡沫于3月10日开始破裂,该日nasdaq综合指数到达了5048。62(当天曾达到过5132。52),比仅仅1999年的数翻了一番还多。nasdaq此后开始小幅下跌,市场分析师们却说这仅仅是股市做一下修正而已。股指反转及随后的熊市来临有可能是因联邦政府诉微软案的审理触发的。审理宣布微软为垄断的结果,在正式公布的4月3日的几星期前就开始为外界所广泛猜测。

而导致nasdaq和所有网络公司崩溃的可能原因之一,是大量对高科技股的领头羊如思科、微软、戴尔等数十亿美元的卖单碰巧同时在3月10号周末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星期一)早晨出现。卖出的结果导致nasdaq3月13日一开盘就从5038跌到4879,整整跌了4个百分点-全年“盘前”抛售最大的百分比。

虽然人们都说这是一次巧合,但是姜旭晨却是知道,这一切都是人为操作的。在股市的背后,有数只看不清的黑手,这都是那些隐藏在世界各地的真正的豪门家族在暗地里操作股市。

因为1994年,mosaic浏览器及worldwideweb的出现,令互联网开始引起公众注意。1996年,对大部分美国的上市公司而言,一个公开的网站已成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