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年明白,这是狗屁的加强检查,这就是鬼子找茬。
这就要说到这个地方和这个时代的特殊性了。
鬼子的资源本来就先天不足,加之战争逐年扩大,战线不断延长,消耗越来越大,经济危机日益加剧。
鬼子除了以战争手段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抢掠以外,还加紧了对晋察冀边区的经济封锁,企图在经济上困死八路军。
鬼子严禁钢铁、食盐、煤油、布匹、粮食、医药、机械、电讯器材、火柴及其他各种必需品由敌占区输入八路军的根据地。
但是,聂荣臻是什么人?
相对来说,聂荣臻的组织能力比他的军事能力更加出色。
建国之后的国家整体格局,基本就是按照晋察冀根据地的组织形式进行的。
聂荣臻在晋察冀根据地组织了银行,控制了自己这边的经济,然后实行坚壁清野,在收获季节,号召与组织群众快收、快打、快藏,尽可能避免损失。
另一方面,八路军加强出入口贸易的管理,严禁由敌占区输入非必需品,禁绝敌需物资流人敌占区。
这又是一种反封锁,反过来从经济上封锁了鬼子。
在开始时候鬼子占上风,鬼子还不觉得怎么样,到了这时,鬼子彻底受不了了。
聂荣臻强调多种粮食,有计划地少种一些棉花。
为什么要少种棉花呢?
因为鬼子非常需要棉花,它每次进行扫荡,总是想方设法掠夺根据地的棉花。
鬼子除了需要用棉花制作棉衣之外,大概是要用棉花来做工业原料,用棉花制造炸药之类的东西,所以棉花是鬼子急于从华北弄到的物资。
八路军组织老百姓,有计划地少种棉花,只满足根据地老百姓的需要,穿上棉衣服就行了,剩下的一点都不给鬼子。
抢不到棉花,鬼子还不着急,可是,没有了粮食,鬼子真急了。
古人云,好汉架不住三泼稀。
鬼子不是好汉,每天拉稀,就更受不了了。
鬼子不打仗一天就一顿饭,行军两顿,一干一稀,收不到粮食就饿肚子。
从将军到士兵,全都饿得直打晃,眼前直冒金星,这比宰了他们还难受。
有一本书叫做《服部支那行》,整本书就是一个核心问题,如何想办法吃饱。
鬼子把过节时候的饭团的米晒干,然后裹在包裹里面邮寄回国,因为国内的家人一样吃不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