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要走的程序本来就复杂,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资的事情,需要的手续就更复杂了。即使事情经过了市委的批复,可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甚至需要等到国务院的批文下来才行。
因此,尽管已经接手了红星制药厂,可离新厂的股票上市还有十万八千里。除了耐心等待外,王雨涵需要做很多的前期工作,以便新厂能够达到上市公司要求的必要条件。
由于新厂作为老厂的全资子公司,靠着老厂,不管是耍赖也好,还是说情也罢,在经营年限上没有问题,完全可以以老厂的成立年限为主,不至于受到必须成立三年的限制。股本总额也好办,就是那个股东人数有麻烦。以红星厂近几年购买的高精尖设备,花费了上亿元的资金,都因为使用不得当而荒在那里,正好可以用来充当股本。新组建一个股份有限公司,需要的股东人数也好办,但股票想上市,有一个条件必须满足,那就是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一千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一千人。
新厂有三千员工,但愿意出钱买股票的,其实不多,只有几百人。余下的,即使想买,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持观望态度,不愿意掏钱。没办法,王雨涵把秦寿生的七大姑、八大姨,自己家里人、亲朋好友的身份证都借过来,由秦寿生掏钱,总算是解决了这部分问题。至于向社会上募集发行的股份,都被秦寿生接手过去,分配给了几个女人,算是给她们分了财产。
在收到了人民银行希望市分行的批复和市体改委的批复后,上市申请送上了国家体改委,然后就耐心等待着批复,最后才报到证券监管机构等待审批。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据说,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个过程。
知道了这个消息后,秦寿生当时是目瞪口呆。眼睛瞪得大大的。
若不是市里有两亿的贷款批文,只怕秦寿生要上街要饭了。他给了自己几个嘴巴子,惩罚自己没有搞清楚国家机关地办事流程,以为几个月就可以搞定上市公司的事情,上市圈钱,然后盘活企业,结果把自己搞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制药厂搞得一塌糊涂。各种烂事层出不穷,而且都超出了秦寿生的能力范围,他心中郁闷,索性眼不见心不烦,借机带着董亚琴到农村疗养,平复一下自己郁闷地心情,顺便和市委书记的闺女搞好关系,不行就把自己搭上了,也要抓住这个保护伞。
有这种想法,也和王彩凤的鼓动有关。她直言不讳地对儿子说:“有了这个机会。一定要抓住她。董罡就是下去了,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