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肉锅贴本是淮南一带特产,那双黄蛋更是有名堂的,原是扬州高邮才有,此等诸般吃食多来自淮南,乃是新任的淮南路扬州府泗州转运使所送。
想那泗州转运使本是阳谷县县大老爷,托了李二的门路才得升迁,自然是派人送了些土特产来以示心意。
如此这般种种,俱为寻常举动,母亲自然是不疑有他,坦然而受,不想这名动天下的高邮双黄蛋却是另有玄机。
“淮水中下,自宿州始,崩处无算,仅泗州一地崩房七千余,流离者万千,然府库空虚,黎庶无着。州府旬曾上奏,无果,学生一旬两奏,未曾闻得朝廷只讯,然黎民倒悬子民水火,谨记宗师之语,不得已以此策行之……”
李大老爷任转运之始,不曾有懈怠之心,几次三番上奏泗州灾情,却是如同泥牛入海又似雪进汤锅,竟然闻不得半分消息,如何能够不急?
想那李大老爷也是官场中的积年仕途上的都头,自然晓得这官场上的种种作为,定然是上峰严密封锁灾情,好不叫朝廷得知,不得已用此下策!精忠驸马的门路自然是阔的甚了,李大老爷又是李二的门生,只得将这消息报与李二得知!李二心中极是震撼:如此看来月前王麻子秀才所发之书函确为真实,却不晓得为甚不见后续的消息。若是两淮在月前便有了灾情,如今正是大汛之时,淮水沿岸定然已成泽国。
位于淮河中下游的泗州还有不少的湖泊为调节,然小小泗州已经是万千人流离失所,淮南东西两路之灾情可见一般。
两淮一线十年九灾,便是有了再大的水患也不足为奇,所以朝廷才下大力量,甚至从内库调拨银钱治淮。泗州灾情竟然发送不出。这实在超出李二的意料。
李二从来不会相信大宋那些熟读诗书饱受圣人教诲的大老爷们真个是为民做主的,俗语说的好:千里当官只为财。几乎可不加思虑地肯定:两淮吏治已经崩溃糜烂,两淮之灾其形为天灾,实则是人祸。
若是有了好处,哪个管他黎民,谁个理会苍生!
大宋吏治本就臃肿,虽是造就了管理混乱的局面。却是最大限度的完成对官员的制约,正因为如此,终大宋南北两朝,从不曾出现唐时地方割据的局面。
司马光等反对王安石新政便是主张革新吏治,百姓虽仍是“伏首农桑”。很显然大宋之官吏早已不是高太后曾言的那般“勤勉政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王獾郎虽为李二所重,然在百姓地利益之前,所有的顾虑俱是要让路的。李二已经思虑到此事件对新上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