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铤而走险(2)(第1页)

灾民越发的多了,即便是将目前的稀粥再稀释三倍也不足以维持,李二越发的焦急。

李二也是愈发的清楚,如今在淮河以北的情况还算是好的,淮河以南还不晓得已经是怎么个模样哩。朝廷在将万万千千的灾民严格的限制在徐州以南,严禁形成大规模的流民潮,为的便是防止两淮的天灾影响到大宋帝国和契丹人决战。

实在不能再如此的原地等待了,再等下去亦是不会有甚的结果,要想有活命的机会,只能带动灾民迁徙,投奔有粮食的地方去。

每逢灾年或者到了粮食不济的时候,便有人去往有粮之所在,谓之就食,古代这样的法子实在再最寻常不过的,如曹操、黄巢之流,甚至后来的李闯等都是无数次的使用过“移兵就食”的法子,李二所要想的不过是把“移兵就食”改为“移民就食”罢了。实在算不得什么高招,三国演义之中时常的见到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移往何方?

南下肯定是不行的,越往南走灾情越是严重,带领灾民穿越整个淮河两岸到达比较富庶的两浙和江南路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即便是到了江南,沿途所添加进来的灾民和现如今的这些个灾民汇合于一处,恐怕总人数要突破百万之巨。如此这般庞大的恐怖的人流只怕到不了江南,就会在路途之中折损大半,至少那些老弱妇孺没有多少生存下去的机会。从淮河沿岸跑到徐州,饥寒交迫之下再迁徙往江南,且不必言路途之中的艰难疾病等潜在危险,便是入冬以后的严寒便不是他们所能够抵挡的……

百万的人口损失大半是个什么概念?李二没有所谓的那种“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豪迈,实在不敢想象南下地灾难性后果。

北上更不可能,徐州的坚固城池早已经无数次的抵挡住了灾民的冲击。而且朝廷里对于灾民往北方流动最是敏感。毕竟此地距离帝都西北不是十分的遥远,朝廷里绝对不会容忍如此众多的“流民”流往徐州以北。

剩余的只有东西两个大地方向,东方便是遂宁、泗阳等地,亦为灾区,就算是去了也不会有多少的粮食可以弄到手,往西方而去过了萧县、砀山便是大宋的南京----应天府了,再往西北便是汴梁。只怕朝廷会以非常之手段阻止灾民的西流。

李二左右权衡,只是拿不准注意,彷徨时候,一众的灾民已经捧了木碗陶罐之物,盛了锅子里头那带着甘草甜味地所谓粥食。…Wap.16 K.Cn根本就不待寻个干燥的所在坐定便是稀溜溜的喝了起来,更多的人等还在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