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得到了老太后的鼎立支持,秉承国不可一日无君的惯例,在对内表明了不对那些异己的皇家叔伯清算旧账之后,延安郡王终于成为大宋皇家内定的官家,和以往的皇帝相比,他也只差没有进行正式的登基仪式而已。
延安郡王终于如愿以偿,有惊无险的登上九五之尊的皇位。
总算是得偿心愿的延安郡王却没有那种得胜之后的狂喜,更是没有作为天子应有的自豪。
虽然他这个皇帝很快就要正式的登基,成为大宋名正言顺的官家,但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许多人都知道,这个皇帝最多算是礼仪性质的,并没有多少的实权,即便是任命从五品的官员也要得到太皇太后等人的首肯。
他费尽心机的来的这个皇位充其量不过是个摆设儿,虽然皇宫内外朝廷上下都是天子之礼,但是延安郡王这个还不是皇帝的皇帝却是心中有数,现在大宋真正的官家,真正的掌权者并不是自己,而是延福宫的那位太皇太后和资政殿上以司马光为首的那几个老顽固。
先皇的尊号已经上来了,延安郡王甚至是看也没有看就表示赞同,老太后和那些大员们还在左右的细细研究那几个文字,看看是不是能够准确而又充分的表达出先皇之功业。
在延安郡王看来,作为大宋的官家,先皇明显是勉强合格的而已。先皇“不治宫事,不是游幸”生活也算不上是奢靡,也算是守成之人,但是大宋需要的是开拓之君,而不是守着祖宗的家业过日子。那尊号因为委实的可笑,说什么“绍天法古”,真是笑死个人的。先皇两次变革祖宗法度,也算是法古?只不过先皇缺少帝王当有的魄力。不敢开罪那些官僚世家,这才把好端端的新法弄地不伦不类终于夭折;说什么“运德建功”就更是无稽之谈了,先皇数次兴兵讨伐西夏,不仅没有尺寸之功,反而是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先皇的许多心思或许的好的,奈何缺少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为朝廷中的那些老朽所束缚。终于是一事无成。
延安郡王早就自己总结出先皇的成败得失,起码他个人认为这些自家闭门造车总结出来地经验教训是十分客观的。
“哼,若不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其实那时候不是叫做垂帘听政这个名词的,为了便于阅读才这么写的),我定然是要把司马光苏轼那杆子家伙贬到蛮荒之地。再把勇于变革的王安石请了回来,富国强兵,征辽伐夏,成千古未有之大事,建万事不拔地基业……”
一味意淫的延安郡王也知道自己想的太不靠谱。所有的这些想法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