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300_4();</scribsbsbsp;第534章祭(下)
“手段?还有更恐怖的么?就听你刚才说的就已经够恐怖】”王娜姐说。
“自古以来对祭品的处理方式简直是多种多样,祭品的种类如此丰厚,对于不同的祭品,古人就会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说燔烧,祭天神使用。西周以前关于天的观念还不明确,在各种天体神灵中,日神最受重视。甲骨文有出入日,岁三牛的记载,可见当时每天都要举行迎接日神和恭送日神的仪式,且有在仪式上杀牛和杀羊以作牺牲的事情。周代开始,对天的崇拜从自然崇拜中突出出来,朝迎夕送日神之礼不再举行,祭天之礼,兼及三望,即将日神视为天帝的属神,祭天时兼及之。祭天的方法,据《礼记·祭法》所说,是燔柴于泰坛。实际上,除天帝、日神之外,祭祀天上其他神灵也用此法,《周礼·春官》中有以实柴祀日月星晨之说。实柴是指将牲玉等品加于柴上。在古人看来,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燔祭时烟气升腾,直达高空,容易被天神接受。”我说。
“还有灌注,是祭地神使用。《周礼·大宗伯》说:以血祭祭社稷。血祭的方法,据清人金鹗在《求古录·燔柴瘗埋考》中解释:血祭,盖以滴血于地,如郁鬯之灌地也。可见灌祭就是把用来祭祀地神的血和酒灌注于地,血、酒很快就渗透到地下,人们认为这样可以达之于神。《礼记·郊特牲》载: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臭指香气,周人降神以香气为主,所以献神之前先灌鬯酒,用香气浓郁的郁香草调和鬯酒,香气就能随着灌地通达于黄泉。灌鬯用的勺以圭璋为柄,是为了发挥玉的润洁之气。”我继续说。
“还有瘗埋,就是挖坑将祭品埋没,祭山神和地神使用。”云希明补充说,“《山海经》中保存着丰富的山神崇拜资料,如《南次二经》之首: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璧瘗,糈用稌。《北山经》之首: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圭,瘗而不糈。在《山海经》所列各种山神的祭法中,瘗埋占绝大多数。祭地神时除将血、酒灌注于地,其他祭品则要挖坑瘗埋。《礼记·郊特牲》孔颖达疏:地示在下,非瘗埋不足以达之。也就是说,只有将祭品埋于地下,地神才会知道人们正在祭祀他,才能接受祭品。”
“另外沉没也是常见的手段,是祭水神使用。《竹书纪年》、《帝王世纪》等书中有帝尧沉璧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