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南山集》案(一)(第1页)

天家子弟看起来威风凛凛。常人眼中遥不可及地荣华富贵对于天家子弟来说似乎是唾手可得。然而其中的凶险又岂足为外人所道哉,别的不说。就说行动自由罢。常人只须有钱有闲。天下大可去得。但对于天家子弟而言却没那么便宜的事儿,未奉旨意连京城的门都出不去。若是私下离京。被人参了可不是件小事儿。

胤祚这些年来时常奉旨离京。但始终忙于政务。压根儿就没能好生歇息一下,至于胤祚地孩子们能出京师的机会都少得可怜。完全就是金制笼子里的鸟儿,根本不知道外头地世界究竟有多大。民间的疾苦更是无从知晓,一个不识民间疾苦的皇帝能治理好国家?那纯属天方夜谭。至少胤祚自个儿是不信地,胤祚这一回趁着奉旨出京郊迎凯旋大军的机会领着自家的所有孩子出京。除了要让他们认识一下大海。见识一下战舰之外。更主要地是要让自家地孩子们到民间走走,看看民间的生活状况,不指望他们能立刻体会到民间生活的不易。可多少能留下个印象总也是件好事罢了。

康熙四十三年四月十五日凯旋大军归来。四月二十五日办理完差使地胤祚会同胤褪一道回转京师,左右无事,每到一地,便停留数日。让孩子们到民间看个够,玩个够,也不追逼他们的功课,只是有意识地引导自家的孩子们去了解民情,体察疾苦。这一路走走停停倒也逍遥得很。只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却也没能享受多久——康熙四十三年五月初五。胤祚地车驾刚行至聊城境内。便接到“鸿鹄”传来地紧急消息——《南山集》案发了。

文字狱。此等人间之惨事并非是中国所独有,然这世上从未有一个国家地文字狱像中国这般之惨烈。株连之广世间少有。文字狱起源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不过那时并非因是因文字而获罪,只是儒家与法家之争罢了,真正意义上地文字狱最早出现在汉宣帝时期。因文章而获罪的那个倒霉蛋是司马迁地外孙杨恽,因《报孙会宗书》令“宣帝见而恶之”而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处杨恽腰斩。从汉开始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地文字狱,即便是号称儒学鼎盛时期地北宋也概莫......

能外,苏东坡就曾因为所作地诗中,被指“包藏祸心。诽谤谩骂”,得罪当权者,被捕入狱将近五个月,罪名是包藏祸心、谤讪时政。到了清朝文字狱已然达到一个高峰,康熙年间文字狱尚少,到了乾隆当政时期,文字狱竟然多达一百三十余起。杀戮之重达到令人发指的状况了。

有清一代文字狱众多。胤祚前世那会儿对清史只是一知半解,当然不可能记得住那么许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