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药师取过玉壶,斟了两杯酒浆,道:“你看忽必烈此人如何?”李逍遥也不矫情,接过酒杯饮了,道:“此人心慕汉化,算得上一代雄主。\!!\可惜他不是汉人。就算日后一统中华,也不能公平权衡汉蒙两族的种种矛盾。况且此人信仰藏传佛教,若真教他入主漠南,定然会放纵那帮番僧胡作非为,日后势必国将不国。”
在他眼中看来,忽必烈在那帮儒生面前再如何英明果决,终不过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所谓的“心慕汉化”,也仅限于中原的科技经济罢了。至于儒学一道,忽必烈自幼经历蒙古的野蛮残酷,是决绝不会深信的。虽然当前与儒生走的极近,只是以儒术饰治的手段,骨子里还是宠爱****的“帝师佛子”。
他隐隐约约记得,自南宋灭亡以后,忽必烈便立即翻脸,力将汉儒的地位贬的极低,连妓女都不如。由此看来,忽必烈是觉得对汉儒的利用已到了尽头,再也不重用汉人。所谓的“信用儒术,能以夏变夷”,只不过是汉儒一厢情愿的幻想。忽必烈没有“以夏变夷”,没有“因俗自用”,反而使汉人成为最低等的百姓。
除此之外,忽必烈在攻占南宋之后,更是嗜利黩武,经济上重用阿合马数十年,可谓荼毒天下;军事上征打日本、缅甸、安南、占城、瓜哇。数十年间,兵事无岁不兴,个人的野心极度膨胀,好大喜功,至死不悔。
内政上重用聚敛之臣,视汉人性命如粪土,动辄百般迫害,这样一个外无兴名之师、内视人命如草的暴君。竟能避免丧身亡国的下场,实赖蒙古暴力的余威。
可笑后人治史,好兴“翻案”来博取点击率和人气,是以不少人喜爱粉饰太平。常说元朝对汉人不坏,依据仅仅是忽必烈如何优待汉人儒臣罢了,却只字不提对汉族百姓的迫害,对清朝更是如此。这样的颠倒黑白、以偏概全,史上早已屡见不鲜。
李逍遥自后世而来。在军校学习“游击战争”理论之时,好奇之下翻阅元史资料,虽对元朝暴政有所了解,毕竟未曾亲身眼见,直至一场意外穿越时空来此见证了蒙古人地残暴、嗜杀、野蛮,才逐渐的觉醒出自己当负之责。
可笑那帮儒家学子只顾自己道统,赵宋大兴理学倒还罢了,蒙古的汉儒企图通过教化来传播学派。殊不知上层建筑决定一切。蒙古出身于奴隶制的底层文明,对暴力地崇拜决定了他们对汉儒的态度。他们纵铁骑之力而来,如摧枯拉朽一般灭金灭宋。自然视汉人儒子如奴隶,奉喇嘛番僧为上宾,大兴淫行**,可以说,元朝是一个礼乐崩坏、文明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