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2月5日,全中国所有的报社都已经将全部的人员动员了起来,而且几乎所有的印刷厂也都准备满员开工,他们都得到了各个报社的招呼,要能在第一时间印出大量的海报。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这一天民国的第一次正式大选将正式的拉开了最后的帷幕。
北京,各省聚集而来的三千多名代表们在国会的外面按照各自的省份选区鱼贯而入,而在这些代表圈子外面的是无数的拿着喷着镁光照相机的记者,这些记者里不单有北京本地的,甚至南方上海,杭州,广州的,这些地区的大报社都派了最王牌的记者前来记录这一历史盛况。除了这些国内报社的记者之外,他们其中也参杂着一些外国记者,他们虽然不像国人对于这次大选这么激动,但是对于远东古老国家朝着文明迈出的第一步他们也是十分的好奇。
这一次的大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选出参众两院的近六百个议员,第二阶段也是建立在第一阶段上,等到参众两院的选举结束,在三个月后就会在参众两院进行总统和总理的选举。
参众两院的六百个席位里面,除了西藏,东北三省,内蒙,外蒙,新疆,甘肃等这几个要么地广人稀,要么根本就没有一点民主的风气的省份只能分到三个席位,至于其他的内地十七省可以平均的分配到十五个席位,至于剩下的三百多个席位才是这一次这些进京代表们要选的份额。这是各方势力经过了多番调解才定下的大选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安抚下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已经做了一年多土皇帝的各省各地区的督军,都督们。不过分到每省头上的这十五个席位并不是说直接的由各省的都督自行解决,他也是需要选举,而且还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举,在北京大选开始的同时,地方上也开始进行选举,按照之前中央和地方上的协议,只要地方上有一千元家产或者上过新式中学,或者有前清秀才身份的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些人都可以在大选之前赶往各地的省城,府城,然后向当地的由地方议会提交能证明自己有选民资格的证明,然后在大选正式开始之后,投出自己宝贵的一票。不过就算这样,地方上的一些势力还是能想出足够多的办法让最后的人选朝着他们想要的方向走,所以这些选票中袁世凯的共和党和国民党不出意外的会势均力敌,虽然袁世凯的地盘比同盟会的略小,但是在对地盘的控制力上,同盟会要远远不如。所以这次双方胜负的关键就是在北京的这三百多个席位。
这一次的选举很简陋,没有领导的事先讲话,袁世凯没有在国会露面,等所有的代表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