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百骑卷平岗 第三章 偶遇祝无双(第1页)

大运河由北向南从张秋镇穿过,永济渠由西向东也从张秋镇穿过,两条人工筑成的河流在此地交汇,张秋镇也就成了繁荣的交通要冲,南北货物集散转运之地,在这里,商贾云集,来来往往,如云聚散。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张秋镇也就有了江北小苏州的称号。

张秋镇有两个码头,一个码头在运河南岸,经由京杭大运河航行的船只大多泊在此处,另一个码头则在镇西,永济渠北岸,若是经由永济渠往东西两个方向航行的船只则大多泊于此处。

七月十日,辰时。

太阳刚刚从东边升起,水面上漾起一层红霞,张秋镇西的那个码头上,便已经热闹了起来,就像一锅沸腾的热水。

苦力们大声吆喝着,喊着号子经由跳板搬运货物,大概有十来艘货船在进行上货,这些是通往向东前往济南府的大客商的船只,它们由杭州而来,把南货北运,经由大运河抵达张秋镇,昨天歇息一晚之后,今日再启程,经由永济渠前往济南府。

码头分为客运和货运两个区域,货运码头这边人山人海,客运码头那边却冷冷清清,并没有几个人影。

今日,往济南府的客船已经驶出了,现在,仍然泊在码头上的是西行前往范县的客船。

这是一艘乌蓬大船,有着两层船舱,能够载数十人,然而,不知道今日是怎的,这客船上的客人却不多,只有十多人,大多为精壮汉子,他们彼此分为几个小团体,相互用乡音交谈。听上去,似乎是手艺人,好像是范县有位原籍张秋镇的大官人要修建庄园,这些人是那个大官人的同乡,他们都是大官人招募而来的帮工。

明朝限制百姓离开土地,所以。要想出境必须当地官府开出路引,就像后世改革开放前期那般,若你去深圳,需要当地政府开一个边境证,不然,无法入境,那个特区便像是国中之国一般。

这个比喻有些不合适,不过,大意是如此。

基本上。能够离开乡土。四处游历地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游学地士子。只要中了秀才。便可以无须路引四处游学了。另一种则是行商地商贾。这些事商人从事南北贸易。沟通有无。自然需要四处游走。不过。他们和那些游学地士子不同。他们事先必定要准备好路引。

张秋镇是交通要冲。码头上自然有检查路引地衙役。两个四十多岁地老家伙精神萎靡不振地坐在客运码头地大门前。无精打采地打着哈欠。

和货运码头相比。客运码头地油水自然少了许多。自然很难让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