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太祖训子(第1页)

朱标作为朱元璋的长子,虽然是在战乱年代出生的,但他出生时朱元璋已经有了一股不弱的势力,在他八九岁的时候,朱元璋自封吴王,并把他立为吴王世子。

等到朱元璋称帝以后,更没有丝毫犹豫,于洪武元年,便立朱标为皇太子——可以说他自幼就是作为朱元璋的继承人培养的。

且说朱标成为皇太子后,有人给朱元璋上书,请求按照元朝旧例,由皇太子兼任中书令——太子做宰相。

朱元璋内心对于相权极为忌惮,因为元朝末期的时候,就是因为“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等原因将朝政弄得更加的天怒人怨,实际上朱元璋在杀胡惟庸之前的很早的时间里,他心中就开始盘算着要如何找个机会废除丞相制度,而后来,杀个胡惟庸后,立刻飞出了丞相制度,不过是借势发难罢了,而如果让皇太子兼任中书令,那么如果朱元璋有朝一日要废除丞相制度时,肯定会有不小的阻力,因此朱元璋就没有同意这个上书。

尽管朱标没有成为宰相,但是这却不能够说明朱元璋不想让朱标多加历练历练,这从当时朱元璋任命的那些、围绕在朱标身边、对他进行东宫教育的众人身上,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标的期望甚深了。

朱标还是个少年郎的时候,朱元璋就曾经特别下诏说:“东宫不另外设置官属,而由在任的各级官员兼任。”

我们可以看看当时所谓“兼任”的那些官员,都是些什么人——当时的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当时的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当时的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除此之外,还有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林林总总,从上到下,从文到武,这个教育班子可谓是阵容华丽宏大,基本囊括了明初开国重臣中的最强阵容了。

如此豪华版的东宫教辅阵容,一方面反应了朱元璋对于皇太子教育问题的重视,另方面则是因为朱元璋想要培养皇太子早早地学会如何驾驭群臣。

朱标被封为太子的时候年仅十四岁,那时候那个未来和他儿子朱允文争夺皇位的四弟朱棣,还只是个八岁的毛头小子,甚至连封号都没有。而他,跟那些纵横疆场的开国功臣们相比较起来,同样也是显得十分的稚嫩,但朱元璋却说:“现在国家尚未安定,还有很多战事,如果朕领兵在外,则太子就要监领政务,负起责任来。”于是由朱标开始,明朝有了“太子监国”制度——其实从前的朝代中,也曾经有过太子监国的情况发生,但是那种情况,大多是发生在非常时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