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日上午(准确的说,应该是二十七日,因为舰队已经经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只是为了方便,日期将继续采用帝国时间),“海虎”号与“海狮”号破交舰队在计划的时间内追上了第一舰队。
这时,白佑彬对舰队的编制做了调整。
四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编为第11-1主力编队,四艘“皇帝”级战列舰编成第11-2主力编队,三艘“海龙”级大型巡洋舰编成第11-3主力编队,七艘“汉江”级与“扬子江”级轻巡洋舰编成第11-4巡洋舰编队,六艘破交舰队的“省会”级轻巡洋舰编成第11-5巡洋舰编队,六艘补给支援舰则编成第11-6辅助编队。
“省会”级是帝国海军在战争爆发之后开始建造的一种轻巡洋舰。
其设计工作始于战争爆发前三年,即《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失效之后。当时,帝国海军针对未来战争的需要,以及替换即将退役的大批战舰,启动了包括“皇帝”级战列舰在内的五种新式战舰的研制与设计工作,“省会”级轻巡洋舰就是这五种战舰中的一种,准确的说,是两种巡洋舰的研制成果。
最初的时候,帝国海军打算分别建造重巡洋舰与轻巡洋舰,只是很快就改变了主意。
很明显,在决定建造大型巡洋舰之后,帝国海军对重巡洋舰完全失去了兴趣。加上《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失效,巡洋舰的吨位不再受限制(在《伦敦海军条约》中仍然限制了巡洋舰的吨位,只是该条约的基本上没有任何效力),战舰大型化是明显的发展趋势。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也放宽了对轻巡洋舰的吨位限制。
结果,“省会”级轻巡洋舰的标准排水量达到了一万三千五百吨。
这一标准,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所有的轻巡洋舰,甚至超过了绝大部分重巡洋舰(日本海军也只有两级重巡洋舰在全面改进之后,标准排水量达到了一万四千吨)。
巨大的排水量。使“省会”级的战斗能力远远超过了“条约型轻巡洋舰”,主要就体现在防护与续航力方面,而这两点本来就是帝国海军最重视地性能。同样的,过大的排水量也对该级轻巡洋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制造了不少的麻烦。
结果,原本计划在七十二年(40年)服役的八艘“省会”级地建造工作一直持续到了七十三(41年)初,正好与“海龙”级大型巡洋舰同期服役。也正是如此。这八艘最新式的轻巡洋舰没有分配给任何一支作战舰队,而是于四艘“海龙”级大型巡洋舰组成了破交舰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