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宽脸上的神色连续变幻了好几次,直到白佑彬说完,才“固定”了下来。
“你跟首辅就说了这些事?”
白佑彬用力的点了点头,然后小心翼翼的问道:“元帅,我是不是说错什么了?”
陈锦宽微微摇了摇头,然后又沉思了起来。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白佑彬竟然如此直接的更首辅谈了帝国海军的问题。虽然主要话题集中在帝国海军的装备建设与人员训练上,但是也不可避免的扯到了帝国海军的内部斗争,以及帝国海军的奖惩制度。
可以说,这是当时帝国海军最大的两个“顽症”。
内部斗争主要就是派系斗争,在陈锦宽大刀阔斧般的改革下,已经有所收敛。另外,随着李玉民倒台,以豪门贵胄为主的东洋系军官遭到了全面打击,主要是平民出身的南洋系军官得到了重用,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遏止了海军的内部斗争。至少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在陈锦宽的领导下,帝国海军空前的团结一致,凝聚力也达到了巅峰。
奖惩制度是帝国海军另外一个隐患。
比起内部斗争,奖惩制度不但更为隐蔽,也更加难以得到根治。
其中,最受诟病的就是对舰队指挥官的要求。按照帝国海军的制度,除非在实力严重不如对手的时候,舰队指挥官可以从保存舰队实力出发,主动退出战斗之外,在任何情况下,舰队指挥官都不能做出“临阵脱逃”的决定。
表面上看,这条制度是鼓舞舰队指挥官勇敢的面对敌人。
可实际上。这条制度往往束缚了舰队指挥官地手脚。并且产生不必要地损失。
比如。在敌情不明地情况下。舰队指挥官为了避免与强大地敌人正面碰撞。往往会采取相对保守。甚至非常保守地策略。而不会主动寻求与敌决战地机会。虽然这个问题在白佑彬这些年轻军官地身上表现得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在一些中年将领身上。包括祖寿清这类公认地“猛将”身上都有所体现。
再比如。如果舰队陷入苦战之中。因为顾虑到“临阵脱逃”所受到地惩罚。舰队指挥官往往会因此而失去撤出战斗。保存实力地最好机会。结果自然不必多说。在与敌人死拼之后。舰队损伤惨重不说。海军地实力也将受到严重影响。最有代表性地就是上次世界大战中地“马罗基海战”。在“大巴山”号战列舰错误转向之后。帝国海军远征舰队已显败象。当时最好地决策是退出战斗。保存实力。可是舰队指挥官却没有做出这样地决定。而是在相当不利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