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第一天就过得如此快乐、充实,令王锐感到十的确有理由对自己的这个假期都充满了期待。
只可惜事与愿违,天不遂人愿,第二天一大早,他刚刚吃完早饭后不久,正琢磨着今天进行些什么娱乐项目或和夫人们到哪里游玩之时,下人忽然来报,说是宫里的曹化淳曹公公求见。
王锐闻言不由得微微一愣,心说这个曹公公也算是个人物了,在历史上后来做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并提督东偿和京营戎政,称得上是权势熏天,内廷的第一人了。他眼下在小皇帝的身边正得宠,此番能被派来,想必是皇帝有什么紧要之事。唉,想不到只过了一天好日子,烦心的事就又找上门来了!
他一面暗暗感慨着,一面命人立刻请曹化淳进来。
王锐的资料一点没错,这个曹化淳正是历史上曾经在崇祯年间权势熏天的那个曹公公。
曹化淳于十二三岁左右入宫。因天资聪慧,勤奋学,在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倚为亲信,专门负责陪伴侍奉当时的五皇孙朱由检。
天启初年,魏忠贤得宠弄权,害死王安,曹化淳受牵连被逐出北京,配到留都南京待罪。
待到老魏倒台,崇祯登基后,曹化淳随即被召还,委以重任,负责清理魏忠贤时的冤假错案,平反昭雪两千余案。他因办事得力,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和倚重。
至崇祯四年,曹化淳在宫中的地位已相当显赫。
崇祯十一年,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地曹化淳因病乞准告假,向崇祯帝连上三疏。崇祯十二年二月,曹化淳蒙允告假还乡。
这是原来历史上曹化淳地情况。其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地插曲。
甲申年。即崇祯十七年。闯军、清军先后陷京。曹化淳当时正在家乡。根本没有参与开城、投降之事。
然而不知为何。顺天府文人杨博。宛平文人杨时茂等分别上疏参告曹化淳:“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万民心。”
曹化淳上疏辩诬:“曹化淳无端抱屈。心迹已明。不必剖琛。该部知道。”
直到大明灭亡之后。关于开城迎贼之说仍然广为流传。曹化淳阅读南方传来地野史笔记时。见仍有“捏诬之语”。深恐自己这口“黑锅”会不明不白地一直背下去。甚至是流传万世。
于是他死前作《被诬遗嘱》及《感怀诗》四。并抄录旧稿《记事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