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两淮盐业, 淮盐,顾名思义以淮河为界,淮河南为淮南盐,淮河北为淮北盐。在我国数千年产盐历史中两淮地区是主要的产盐区。明、清时期,淮盐以色白、粒细、质量上乘作为贡盐,内府采办的也都是淮盐到了明末,两淮盐产量达到了惊人的高度,盐税总量达全国的三分二之强,因此两淮盐运使这个不过四品的官职也因此成了炙手可热的对象,就是降几级都有人争的头破血流,两淮盐运使司衙门设在了烟花繁荣之地的扬州,更是让官场中人趋之入務,一边可以大把的捞银子,一边还没有在温柔乡里面打滚,这种好事谁不愿意呀?
明朝共设有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河东六个都转运盐使司,盐使司下设有分司,分司下设若干盐场。
明代淮盐的生产技术主要有两种,一是煎盐,二是晒盐。由于气
候原因,淮南盐多煎盐,淮北盐多晒盐。煎盐也叫“煮海为盐”,其生产流程主要有:开辟盐场、摊灰曝晒、淋灰取卤、石莲试卤、备足柴草、锅熬2。 2”其最后工序也是关键一道工序。其关键 设备是:盘铁或者锅。盘铁又叫铁盘,为大型铁铸煎盐工具,其形制,《两淮盐制法》说:“铁撇盘四角鳍为一,织苇拦盘上,周涂以蜃泥。盘周阔数长,径亦丈许,用铁打成叶片,用铁钉拴和,其底平如盂,其四周高一寸。其和缝处一经卤汁结塞,永无隙漏,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一昼夜可烧5-6盘,每盘 _斤。铁盘厚大热,每一举火,常连续煎烧半月左右。一户煎完,他户继续煎煮。盘煎之外还有锅撇。锅形如釜。而撇则系锅之“宽浅 者”,有“谓之撇盘”。用深涡制盐为熬,用浅撇或铁盘制盐则为煎,煎盐的成本较大,灶户常聚团公煎。地方上施行保甲制度,产盐的灶户则行保团制,常以铁盘定户,或为五六家为一团。淮南的晒盐以小型专池滩晒为主,通常以砖砌结晶池晒盐,四周有泥池。纳潮后,从头道、二道直至九道池,用以蒸发成卤,每一砖池旁有一卤井。再将卤水引入砖池摊晒。结晶成盐。春秋需两日,冬季需三、四日,夏季则早晚成盐。聚团公煎者,2-6人共一铁盘。日煎盐600,每年可煎盐斤。有盘铁1926.25角,年可共 416070000。 ; 斤。当日可产60。年产21600,淮北灶户9308。岁可办盐斤。一夫一日晒盐可得200,一年以120晴天计 _ 24000,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