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如今的结果来看,要这么说当然没错。但若要以结果来指责当初手段的正确与否,却又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最起码,如果没有出现陆谦的意外,使得蔡京看到宋江的价值所在,那么单凭宋江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对高强生出异心的。所以认真说起来,这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一个例子而已。
“好在,我的计划赶不上变化,付出的代价只是多花点功夫而已;别人的计划赶不上变化,那可就是要掉脑袋了,之前的陆谦,稍后的宋江,大概都会觉得自己很冤吧……当然,宋江还没意识到这一点呢。”很有点自我解嘲地安慰了一下自己,高强已经认清了眼下的局势。
“然则,眼前当从何处下手为是?”
“衙内初到大名府,贼情不明,该当探明贼情,再作打算——至少在旁人眼中看来如此。因此眼下不宜轻动,当整兵缮甲,调兵遣将以备出战。”燕青和许贯忠虽然是好友,两人又都聪明绝顶,但高强现在却发觉,燕青实在比许贯忠更适合作军师,其风格属于随机应变型,细微处极显功夫;而许贯忠则长于大略,凡事多从大处着眼,两人作个比较的话,则许贯忠似荀彧,而燕青则像郭嘉。
“小乙,你的意思我明白,这剿匪须得真打,最好是我和宋江之间不要商议什么事,大家凭本事打到如何算如何,而后看准机会再招安。不过那梁山上乃是我借宋江之手为大宋练的兵,要是就这么打没了,岂不可惜?”
燕青还没说话,二道门上有人进来禀报,说道韩世忠将军求见,高强当即下个请字。
韩世忠大步走进,与燕青厮见毕,便向高强说起自己到任来一意练兵。士卒已颇有可观,只是承平日久,武库中的军器多有损毁,要求高强拨付新的军器。
这却提醒了高强,关于军需的事,由于之前没有确定剿匪的方略,这军需的数量和种类都无法确定,因此那位大名府通判吕颐浩空自挂了个招讨使司军前转运的衔头。却都不知道作什么好。
当即派人去请吕颐浩,高强一面请韩世忠坐定,将自己和燕青讨论的剿匪方案与他说了一遍。当初高强收宋江地时候,韩世忠就在一旁,因此对于今日的形势他也看的分明,听说高强要先打后抚,自是赞同,却又眉头一皱:“衙内,恕小将直言,若是这么个打法。咱们真还未必是梁山的对手。”
“此话怎讲?”高强之前苦恼的。只是要如何对待自己一手拉起来的梁山队伍,战斗力的问题却还没在他考虑范围之内,好在身边有这样亲信又好用的大将。当即问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